《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思想政治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为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可和自信,我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隐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明线,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将本节课分成了三部分,设置了四个子议题。
第一部分,回看走过的路
议题一:小康社会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变化?第二部分,走好眼前的路
议题二: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的挑战?
议题三:如何才能决胜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第三部分,远眺前行的路
议题四:圆梦小康,下一步我们将迈向何方?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对第一个子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小康社会的建设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发展道路的自信。以议题导学的方式对第二、第三子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对国家抗击疫情、经济复苏、脱贫攻坚等强有力的举措的分析中体会哲学道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个子议题,以为十四五规划提意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对议题一的探究,直观感受小康社会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发展的实质和发展的普遍性,更加认同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2.探究议题二、议题三,通过对我国现状及热点问题的分析,如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培养科学精神。
3.通过参与社会调查、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等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参与意识。
三、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采用了社会调查、议题导学等学习方法。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课堂、迈向社会,亲身体验小康社会的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通过议题导学让学生对当前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
课堂导入2020年,对中国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国将高质量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礼记有云:国运清明,民无饥馑,谓之小康。早在2000多年前,国人就用“小康”一词表达对殷实、安定生活的向往。无数百姓“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为忧,思欲小康”。然而,这份简单朴素的愿望,几千年来却几乎从未实现过。如今,千年梦圆在今朝,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节课就让我们围绕“如何看待中国人民小康之路的过程和趋势”这一议题,一起来学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国人民的小康之路。1979,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使用“小康“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20世纪末我们如期实现了总体小康。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即将成为现实。这节课我们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一起回看走过的路、走好眼前的路、远眺前行的路。
(二)议题导学过程第一部分回看走过的路子议题一小康社会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变化?
【活动设置】社会调查——追寻时代的足迹,感受生活的变迁,展现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变化。
【设计意图】
1.使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感受小康社会的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
2.为下面的探究提供素材,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
3.在此次社会调查活动中,我并未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调查主题,只是明确了调查任务——要展现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变化,由小组协商确定自己的调查主题。如何呈现出一个历史的过程,展示今昔的对比,就需要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旨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体验社会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成果展示】学生创造性的挖掘了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了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小组一:我和他(她),两代人见证社会变化
小组二:老物件唤起一段回忆小组三:小照片见证大变迁
【议题追问】
1.变化都是发展吗?请结合我们的调查谈一下你的看法。结论: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普遍性。
- 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你认为哪些是新事物?原因是什么?结论:新旧事物的含义;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 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结合具体事例谈一下你的看法。
结论:
(1)根据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可总结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实现的,它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克服了其不足之处,并增添了新的内容。
(2)指出这是辨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
(3)分析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
(4)指出新旧事物都是相对的。新事物变为旧事物,从而让位于更高的阶段,也是必然的趋势。要有发展眼光、创新意识,推动事物的向前、向上。
结论:
(1)要看到我们的脱贫攻坚面临很多困难:贫困人口基数多,致贫原因多样;贫困这一难题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2012年中国还有9899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占总数10%以下,减贫就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脱贫攻坚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2)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议题追问
3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我们应如何作为?
结论:
(1)要抓住时机,彻底消除贫困,实现事物的飞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3)还应看到全面小康的建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质变为新的量变 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4)质变是有方向的,只有请进性、上升性的质变才是发展。量变决定
质变的性质和方向,所以当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就要重视量的积累,反之则要防微杜渐。
知识小结: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及方法论要求(过渡)2020年我们必将圆满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如我们刚才所说,全面小康的建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进入本节课的第三部分,眺望前行的路,探究第四个子议题,圆梦小康,下一步我们将迈向何方?第三部分远眺前行的路子议题四圆梦小康,下一步我们将迈向何方?
【活动设置】辉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壮阔“十四五”又将启航。我国政府就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内容曾在网上征求公众的意见。那么你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许呢?
【设计意图】1.增强参与意识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体会二者的一致性。
3.引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新蓝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画出新的宏伟蓝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三)课堂升华但是,就像习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对祖国有期许,祖国对我们也有期待。你我向前,家国向上,每个你的奋斗,成就中国奇迹。我们都要做时代的追梦人,新时代,再出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自强不息!
(四)课后作业征文主题:征文作品要紧扣“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题,以个人与民族、国家、社会和新时代的关系为角度,通过所见所闻、所学所思,抒发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投稿方式:“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各地方学习平台均接受征文投稿。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体验,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主题写一篇征文,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爱国、报国、强国的人生追求和责任担当。
(五)课堂小结以板书进行本节课知识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