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三 9.2把握适度原则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1.适度的含义;
2.适度的原则。
关键能力:
1.理解适度的含义;
2.掌握适度的原则。
二、核心素养
1.科学精神:正确认识适度的含义,准确把握质量互变,掌握适度原则,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2.公共参与: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抓住事情的关键节点,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在“度”中;
2.掌握适度原则。
教学难点:
1.理解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在“度”中;
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3.掌握适度原则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案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适度。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感知适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探究与分享:《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思考: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新课讲授
探究与分享:《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思考: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探究一:适度的含义
(一)度与关节点
(1)度
探究与分享:一个人的正常血压是舒张压60—90mmHg,收缩压90—140mmHg,低于或高于这个数量界限,都不正常,会发生病变。
学生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度”的理解。
教师讲解: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2)关节点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二)区分量变与质变:适度原则
探究与分享:发射人造卫星时,发射的速度应该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小于第二宇宙速度,介于两者之间。若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卫星会掉下来;若大于或等于第二宇宙速度,卫星会变成绕太阳转的行星。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适度原则”的理解。
教师讲解:适度原则
(1)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探究二:掌握适度原则
探究与分享: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废,切忌走极端。比如,服药治病,剂必须适当,用太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会选成药物中毒。又如,适当给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长,肥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
学生活动:上述材料给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带来了什么启发?
(一)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1)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2)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3)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二)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1)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2)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相关链接:
折中主义 | |
内涵 | 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
特征与表现 |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 |
评价 | 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
(三)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1)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讲的就是量变已达到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探究与分享:你知道哪些关于“适度原则”的名言警句?
提示:过犹不及;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点到为止。
3.课堂小结
掌握事物的度对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其次,只有准 确地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把握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 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同步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