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卷试题评析
”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立足学科知识,结合重大时代主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试题,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文综全国甲卷第23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党的理论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论述为题材,要求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和价值的主体的道理,引导学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选取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文化的功能、辩证思维的特征等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将美育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科学思维方法是深度学习、科学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思想政治学科命题坚持内容改革方向,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科学思维的考查,引导学生培育提升思维品质。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思想之基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命题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加强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之基。
1.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突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紧扣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学生领会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文综全国甲卷第40题,以某市坚持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案例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系统优化等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问题的能力。试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引领,反映新质生产力同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立志献身科技强国事业,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文综全国甲卷第39题素材源于我国西部某自治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建设“石榴籽家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要求学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提炼该州经验。试题呈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民族团结的当代主题与时代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4.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加强全社会法治教育,尤其要引导青年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决捍卫者。新课标卷第41题,以邻居之间的纠纷创设情境,将相邻关系、权利行使界限、侵权责任等多个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考查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权利行使有边界、损害他人利益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则意识,进而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聚焦思维品质提升
1.加强试题开放性设计,引导培养创新思维
思想政治学科试题增强设问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文综新课标卷第38题,让考生以市人大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就“终止经开区申报省级化工园区”决定作出说明。通过开放性设问,要求学生在理解人大行使决定权的过程、要求和法律依据的基础上,以新角色新视角阐释行为原因,引导学生创新作答;文综全国甲卷第39题,要求学生围绕某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成功实践概括提炼经验。为与开放性任务匹配,该题设计分项分等评分量表,对作答提出内容和能力两个维度的要求,同时强调了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着眼于引导学生培育创新思维。
2.关注演绎推理过程,引导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科学精神 ”的学科素养要求。文综新课标卷第23题,以地铁客流与票价之间的关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现实问题的系统性、条件性,考查学生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后间逻辑关系的掌握情况,进而提升学生正确使用假言判断和有效进行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强调思维整体性动态性特征,引导培养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是探索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以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设置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分析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和动态性特征在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用变化发展、矛盾运动的观点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文化的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事物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此”与“彼”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对立双方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与部分因为有了对方才能够存在,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辩证思维的整体是有层次之分的。事物的整体总是相对而言的。辩证思维是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的。
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征: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事物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相邻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邻里之间如果在排水、通行、通风、采光、观景等方面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侵权纠纷。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民法典规定了不动产相邻关系的处理规则。
法律规定相邻关系,对于保护相邻不动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相邻关系一方在为自己便利行使权利时,应当照顾到相邻方的利益。民法典规定,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通行等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动产权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等利用相邻不动产的,应当尽量避免对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造成损害。
权利行使界限:民法强调对权利的保护,而权利通常意味着人们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一行为的自由。但是,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能超过正当的界限,并且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民法为不同的民事权利设定了界限。例如,对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就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因为这些行为是保障消费者批评监督权所必需的。但是,借机以诽谤、诋毁、侮辱等方式损害对方利益的,则构成侵权。
法律对知识产权的限制在著作权上表现明显,如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就是作品的合理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况下,仍须指明作者和作品出处。
侵权责任: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各项人身权和财产权。行为人侵害他人的民事权利,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这些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权利人在实现自己的权利、向他人追究法律责任的过程中要注意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应当及时提出相关请求。
损害他人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则意识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是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首先,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其次,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故意或者过失)。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往往并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但过错程度对于衡量其责任大小具有法律意义。最后,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法律通常要求受害人确定损害结果发生的真实原因。
法律也规定了过错推定与无过错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动物园的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林木折断致人损害的责任法律规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的,则行为人只要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不论其有无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例如,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生产者产品责任、环境污染责任。
法律规定侵权责任,旨在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合理确定相关行为人与权利人之间的利益。过错责任、因果关系等规定在行为人的行为自由与权利人的利益保护之间划定了界线。同时,法律规定在特定情形中适用过错推定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对社会某些群体的合法权利给予特别保护,体现了社会公正。侵权责任规则有助于平衡社会各方利益,合理预防损害,促进社会和谐。
人民群众: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实践的主体、价值的主体、认识的主体。
系统优化的方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