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经济与社会》知识细节整理100条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知识细节100条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物质资料生产离不开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

3.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4.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5.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6.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7.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9.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0.社会主义经济就是指公有制经济。
1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占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平等的参与竞争,依法平等的使用资源要素,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约束。
13.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14.只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会动摇。
15.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16.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民营企业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17.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8.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
19.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
20.个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支配和使用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21.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22.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24..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25.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
26.混合所有制经济通常采用的是股份制形式。只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组成的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没有公有制经济参与的股份制,不是混合所有制。
27.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否完善,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8.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府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而不能直接参与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
29.农村"三权分置"是指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所有,承包权属于农户,经营权归土地经营权人。
30.如果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就是计划经济;如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就是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32.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3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34.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35.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36.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从而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
37.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38.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
39.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不能由市场来调节。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40.市场调节的弊端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41. 自发性: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污染、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42.盲目性:信息不灵,错误决策,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43.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资源浪费。
4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5.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46.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47.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48.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包括:
(1)职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国家远景目标。
(2)职能:宏观经济政策。
目标: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职能:产业政策。目标: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例: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制造业升级、鼓励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4)职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目标: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例: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土绿化、垃圾分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职能: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目标: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例:市场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国家出台《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
(6)职能: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作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共包含"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
49.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0.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5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3.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5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55.协调发展注重的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56.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57.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58.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59.开放发展注重的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60.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61.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62.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63.人民是发展的力量源泉。
6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65.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66.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67.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68.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69.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70.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71.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7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73. 从个人获取收人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74.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75.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76.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再分配方面,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77.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78.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79.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80.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81.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
82.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83.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84.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
85.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可能是按劳分配,也可能是按要素分配。
86.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一般属于按要素分配。
87.经营性收入是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比如开饭馆、摆小摊的收入等
88.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属于再分配的范畴。
89.初次分配是指企业职工工资、按劳分配收入和按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90.再次分配是指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
91.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92.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93.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证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94.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9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96.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97.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98.公有制经济中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实行按劳分配,福利待遇不属于按劳分配。农村经济中的承包集体土地获得的收益,加入专业生产合作社获得劳动报酬属于按劳分配。
99.科技人员的收入不一定都是按技术取得的收入。
①公有制经济的科技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按劳分配
②私营或外资的科技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按劳动要素分配
③技术入股、自己研究,转让成果专利取得的收入﹣-﹣按技术要素分配

100.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常见问题
如何下载本站付费资料?
下载本站付费资料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付费下载,手机打开本网站可能无法支付成功哟。若使用手机端打开本网站支付,请选择支付宝付款,不要使用微信支付。电脑打开本网站则可以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资料无法下载怎么办?

下载本站资料,请不要使用微软Microsoft Edge浏览器,请使用其他浏览器,比如360浏览器QQ浏览器2345加速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等非Edge浏览器。

资料下载后无法打开怎么办?
建议使用2345压缩软件解压文件,https://haozip.2345.cc/
使用WPS打开PPT和word文档,https://www.wps.cn/
本站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本站客服微信 aixiaozhi5 手机19973595357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41662.html
0

评论0

请先
温馨提示:下载本站资料,请先注册登录,建议使用电脑操作。其中微信登录,请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然后使用手机微信扫码登录,不能使用手机识别二维码登录。如有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微信aixiaozhi5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