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考点链接】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分析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要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临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更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促进其健康成长,不负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期待,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
3.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有助于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分析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劳动者,扎实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法治轨道上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撑起法治之伞,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我国未来劳动者素质。
3.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网络空间是社会空间的延伸,网络风气是社会风气的折射。群众不仅期盼社会空间公平正义,也期盼着网络空间和网络风气能够清朗健康。为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重视对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整顿和治理。
从《政治与法治》的角度分析
1.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共同构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利于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必须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法律权威,模范遵守法律,坚持依法执政。
3.政府的职能。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政府应该引导未成年人遵守法律,明确权利与义务。政府要按照法制的要求,坚持以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让未成年人在网络保护法治建设中健康成长。
4.政府的宗旨和原则。通过互联网听民意、集民智、惠民生、暖民心,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政府了解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提高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践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5.守法诚信的政府。政府要做到诚实守信,依法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加快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坚决打击网络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让网络管理、网络运用、网络服务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从《哲学与文化》的角度分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未成年人因沉迷网络而自杀、沉迷直播而大额打赏主播等负面事件频频成为热点。《条例》从实际入手,规定了防治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义务主体及职责,构建了政府、学校、家庭及企业多方协作和联动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体系。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对少年、儿童的网络保护,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依托,以既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基础,以专门立法为主干,以配套司法解释为补充的法律体系。
3.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近年来,从“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推广“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再到《条例》的实施,我国正不断用制度和行动构筑多层次、多维度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条例》的出台,从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与数据安全保护制度。表明了我国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事务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5.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当前,推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的相关要求的落实初见成效,但未成年人身份信息的核验仍是难点,由于个人信息存在被交错收集的现象,企业在筛选、核验、处理这些个人信息时难度较大,需多方完善举措进一步提高技术识别能力。
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良网络信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的未成年人而言影响极大,极具煽动力的暴力、色情、赌博等信息不仅会扭曲和异化他们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做出一些“高危”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因此,必须培养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文化影响的来源。文化的柔力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不仅要求网站加强自律、诚信办网,也要求网上社区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网民诚信上网的氛围,使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8.文化塑造人生。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要不断完善网络信用、信息标准体系,健全网络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推动交流合作,为携手打造“法治互联网”而努力。
9.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要深入开展互联网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要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诚信办网、守信经营,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10.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要倡导文明风尚,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崇德向善、文明有礼、温暖人心的精神家园,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境界。
【跟踪试题】
4.《条例》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从政府角度来讲,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必须(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条例》以“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标,设置四个专章,“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贯穿始终,形成了政府、社会、平台多主体联动的网络保护屏障,以鲜明的问题导向为未成年人保驾护航。对“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认识正确的是( )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9.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持久用功,不能一蹴而就。维护网络安全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也该是守护者。这启示我们要(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是基于(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互联网在拓展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被滥采滥用、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亟待通过立法加以制度性解决。从哲学角度,以上论述(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本题考查党的领导。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意味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应该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领导制定大政方针,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①③符合题意。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排除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工作宗旨,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B。
2.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优秀文化,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④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排除。③与题目无因果关系,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3.C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要实行社会共治,形成保护合力,是因为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③④符合题意。①②观点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4.A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的职能。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政府必须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并坚持多元互动,提高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维护政府权威,排除③。政府职能法定,不能随意缩减,迎合未成年人需要也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5.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影响的特点。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形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定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②错误。对具体文化的影响应具体分析,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6.C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网络安全也在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这表明虽然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①③符合题意。②夸大了信念的作用,排除。④观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7.D 【解析】本题考查新发展理念。维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经济上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建立技术防护堡垒,加强产业协同互动,共同防御,③④符合题意。①②不是从经济角度回答的,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8.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维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文化自信意识,相信网络安全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同时,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担当维护网络安全的历史责任,①③符合题意。健全和完善公共网络服务体系的主体是政府,排除②。材料没有强调文化权益,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C。
9.C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持久用功,不能一蹴而就,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②符合题意。维护网络安全体现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个人既是参与者,也该是守护者,要求我们坚持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才能完成维护网络安全这个整体,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也没有涉及抓住时机的问题,排除①④。故本题答案为C。
10.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影响。之所以强调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网络生态,是因为腐朽文化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把人们引向歧途。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②③符合题意。对网络文化的影响应具体分析,排除①。材料没有强调传媒技术,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D。
11.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随着各种网赌平台的出现,网络赌场形式逐渐多样化,使得参与赌博的青少年数量也迅速增加,启示我们要重视网络文化的精神力量,积极发展优秀网络文化,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③④符合题意。对网络文化应具体分析,①错误。②观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12.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以及文化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②③符合题意。对网络文化的影响学生应具体分析,①错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13.C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分析法。互联网在拓展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要把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系统优化,也没有强调主次矛盾的相互依存,排除①④。故本题答案为C。
14.B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体现了适度的原则,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③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发展的观点,排除①②。故本题答案为B。
15.(1)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好重点。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要把安全作为网络空间的“生命线”,大力维护数据安全、技术安全、应用安全、渠道安全,完善安全防控体系。②矛盾的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要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互联网公共政策,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安全、稳定、丰富、多彩的网络空间。③辩证否定要求我们发扬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要创新网络空间,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服务创新为重点,以传播创新为关键,以管理创新为保障,着力建设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网络空间。④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要把诚信上网作为行为准则,强化“以守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价值导向,建立并完善网络空间的诚信体系,共同铸就诚信的网络空间。
(2)①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用信用管理机制去引导,让信用激励机制筛选出的高水平作品不断涌向前台,有利于培育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②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开展互联网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有利于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④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有利于不断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境界,彰显真、善、美,引导网民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解析】本题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背景,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和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为素材,从《哲学与文化》的角度切入,主要考查矛盾的特殊性、价值观的作用、文化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等知识点。其中,第(1)问主要考查矛盾的特殊性、价值观的作用等,属于如何型哲学主观题。解答时,应从善于抓好重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创新意识、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主要考查文化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等,属于意义型文化主观题。解答时,应着重从培育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帮助未成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境界等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李海,黑龙江省绥棱县第一中学。
来源:本文已刊发于2024年《教学考试》高考政治3。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