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方法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非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统编教材必修4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教材的内容错综复杂,相关的非选择题经常让很多考生感到毫无头绪。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以文化模块非选择题为例,结合2023年高考真题,构建材料关键词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点、线、面的关系。并说明针对此类非选择题应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准确定位知识,获得解题思路。

 

图片

回眸高考:见微知著,知己知彼

揭开历年文化模块高考真题的神秘面纱,可以发现,课本核心知识才是其背后最原始的面貌。因此,在冲刺复习的过程中依然要抓住课本知识的主线。针对文化模块的内容,笔者对这一单元的知识重新做了归纳和整理,提出了五个大概念: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围绕五个大概念构建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知识体系。

 

此外,笔者发现,2023年文化模块高考真题的命题,从考查的设问方式看,以大切口(“文化生活”或“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设问占多数,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水平。从设问方式细看,少数为开放型题型设问,多数具有指向性的设问方式可以分为两类,即“为什么”类和“如何做”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设问解题,思考出题意图,仔细揣摩材料后生成答案。因此,冲刺复习阶段,除了要构建好课本知识体系外,还要甄选高考真题,深思高考真题,精练高考真题。

 

图片

精析真题:熟能生巧,百战百胜

(一)“为什么”类非选择题

 

设问方式为“为什么”的是经常出现的一类考题。这一类题有直接在设问中提到“为什么”的字眼,“阐明……意义、必要性、理由”“说明……现象、依据、原因”等字眼也属于“为什么”一类。呈现答案更多是分析该类主题的原因和意义。

【例1】[2023·河北卷·2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说明为什么红色水利遗产承载的文化精神具有恒久生命力。

 

【参考答案】①红色水利遗产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②红色水利遗产有利于激发民族团结力和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有利于实现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红色水利遗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解题步骤】

(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考查意图。

设问中的主语是红色水利遗产的文化精神,属于文化范畴。设问方式是“为什么”,题目想考查红色水利遗产的文化精神所焕发的生命力;其生命力是价值和作用的意思,等同于问文化为什么具有价值和作用?
 

(2)第二步:厘清材料逻辑,分层并划出关键词。

本题材料以句号为划分标准,共三层。材料中的关键词以下划线标注。
 

(3)第三步:建构关键词与知识点的联系,准确定位知识后回扣设问,生成答案。第一层的关键词是“历史时期”。点明红色水利遗产承载的文化精神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设问,定位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生成答案②;关键词“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与材料融合生成答案①。第三层的关键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定位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即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火炬。再结合第二层的关键词“86处红色水利遗产”,彰显文化自信,两层归纳生成答案③。

这一道题的解答需材料与原理的融合呈现。材料核心意思明确,处理难度不大,组织答案的难度系数较小。学生把关键词与课本知识合理定位,融入材料,厘清红色水利遗产的文化精神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精神,将知识原理嵌入,演绎分析后规范答题即可。

 

【例2】[2023·全国乙卷·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的意义。

【参考答案】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热起来”,可以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③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⑤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解题步骤】

(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考查意图。

从设问可看出本题需要考查的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积极价值和作用,也是考查“为什么”,答案需要表述成“有利于……”。
 

(2)第二步:厘清材料逻辑,分层并划出关键词。

根据分号分层次划分材料,具体围绕第二段材料入手,共分为三层。材料中的关键词以下划线标注。
 

(3)第三步:建构关键词与知识点的联系,准确定位知识后回扣设问,生成答案。

第一层关键词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亮点,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以定位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得出答案③;而关键词“选手”“观众”,迁移到专业术语是“人民”,结合材料情境,能看出有多个主体参与优秀传统节目,定位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出答案④。
第二层关键词是“以……方式”,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发生变化,知识定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即答案②;关键词“家国情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考查为什么,需定位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涵养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等知识,即答案①。
第三层关键词“中国精神”即民族精神的知识体现。关键词“文化盛宴”“中国智慧”,知识定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是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生成答案⑤。

本题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问,可作为新老高考衔接过渡的例题使用。本题的难点在于学生需要在材料分层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词的共性综合整理,结合考查“为什么”,要先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要地位,在知识点层面对主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散思考,可以定位至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等。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灵活变通,规范使用教材知识表述。

 

(二)“如何做”类非选择题

 

高考真题中常出现“如何做”这一设问方式,学生作答时要针对主题回答解决措施。类似设问中有“如何”“措施”“做法”“启示”“建议”等词语也属于“如何做”一类;表述答案要联系“做到”“发挥”“坚持”“怎么做”等词语展开。

 

【例3】[2023·湖南卷·20(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

图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破解“文明冲突论”,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

 

【参考答案】①“文明冲突论”指的是文化霸权主义,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敌视和冲突。②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③中国式现代化以辩证方式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维护各国各族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④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指明不同文明的正确相处之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⑤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格局与担当。

【解题步骤】

(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考查意图。

从设问入手,围绕材料关键词思考命题意图,解释中国为破解“文明冲突论”采取了哪些措施,包括为破解这一观点所表达的态度和具体的做法。
 

(2)第二步:厘清材料逻辑,分层并划出关键词。

本题以语句逻辑为依据划分材料,共六层。材料中的关键词以下划线标注。
 

(3)第三步:建构关键词与知识点的联系,准确定位知识后回扣设问,生成答案。

根据第一层关键词“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和第四层关键词“辩证方式处理”,可推断破解“文明冲突论”的态度,是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中国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是各民族平等,定位相关知识,表述生成答案③。
第二层“文明冲突论”的本意是避免冲突需要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显然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思想。从而得出正确的态度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生成答案①。
第三层的关键词是“扎根中国土壤”,知识定位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文化自信的表现,结合材料输出答案,中国式现代化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它符合中国特色,且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是新的文明形态,生成答案②。
第五层关键词“交流”“互鉴”“共存”指出了不同文化间的相处之道,定位至文化交流互鉴,中国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等内容,生成答案④。
第六层的关键词是“中华文明”“全人类共同价值”,可结合材料定位至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党对中国文化的领导等知识。结合材料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格局与担当,生成答案⑤。
 

引导学生解本题时,切勿被分值蒙蔽而思维固化。学生答题时,要以材料情境为解题核心,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答案生成不可无视命题意图,直接照搬课本知识,堆砌课本措施和做法类答案。解题中如果机械套用课本知识,将导致答案南辕北辙,离题万里。

 

【例4】[2023·山东卷·18(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

图片

 

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参考答案】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④要继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⑤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题步骤】

(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考查意图。

设问方式是如何做,明确考查意图是采取什么措施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第二步:厘清材料逻辑,分层并划出关键词。

有分号和句号时,一句为一层,共四层。
 

(3)第三步:引导学生建构关键词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准确定位知识后回扣设问,生成答案。

第一段是讲述中国史产生背景的文化价值,第一段的第一层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定位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设问,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即答案①;第二层关键词“民族团结”定位至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点,即答案③;关键词“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即文化交流传播才能更好展现中华文化形象,定位至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加强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点,生成答案⑤。
第二段主旨是中华民族从屈辱到扭转命运的对比。聚焦第四层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最恢宏的史诗”“书写”“迎来”“新时代”,定位至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立场、立足中国实际,树立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点,即答案②④⑥。
 
本题考查“如何做”,要围绕主题和设问方式,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结合材料发散思维后作答,切不可堆砌知识点。要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内容转变答题技巧,读懂考题的考查意图,结合材料科学定位课本知识后,转变答题方式为“要……发挥……”,才能回答清楚题目所需要解决的任务。

 

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时,要避免陷入对号入座、教条主义、机械刷题、固化套路等误区。要想真正提高解题效率,就要活学活用课本核心知识,咬文嚼字地弄清材料设问,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与发散思维。要训练学生的解题的思维而不是简单套用答题模板,将“审题——分层——提取有效关键词——定位知识点——回答问题生成答案”的思路贯穿到学生的答题过程中,真正做到一切以情境、问题、条件为转移,才能破解答案的密码。


者:李慧,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

来源:本文已刊发于2024年《教学考试》高考政治3。

常见问题
如何下载本站付费资料?
下载本站付费资料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付费下载,手机打开本网站可能无法支付成功哟。若使用手机端打开本网站支付,请选择支付宝付款,不要使用微信支付。电脑打开本网站则可以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资料无法下载怎么办?

下载本站资料,请不要使用微软Microsoft Edge浏览器,请使用其他浏览器,比如360浏览器QQ浏览器2345加速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等非Edge浏览器。

资料下载后无法打开怎么办?
建议使用2345压缩软件解压文件,https://haozip.2345.cc/
使用WPS打开PPT和word文档,https://www.wps.cn/
本站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本站客服微信 aixiaozhi5 手机19973595357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41608.html
0

评论0

请先
温馨提示:下载本站资料,请先注册登录,建议使用电脑操作。其中微信登录,请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然后使用手机微信扫码登录,不能使用手机识别二维码登录。如有问题,请联系本站客服,微信aixiaozhi5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