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政治与法治》主观题精选
本试题整理制作:艾小志老师
微信公众号:爱上高中政治
小志思政网:www.gaozhong360.com
1.党的二十大后,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奔赴各地,深入调研,接连主持召开座谈会。从京津冀到长三角,从东北振兴到中部崛起,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到西部大开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相连成势。
2023年10月12日,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沿江各地生态红线已经划定,必须守住管住,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执行准入清单。
2024年4月23日,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你对“不搞大开发”和“促进大开发”的理解。
【答案】
①“不搞大开发”重在强调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促进大开发”重在强调挖掘西部潜力,促进西部发展,二者都体现了习近平发展思想的要求以及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方针。
②党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提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当地实际的指导意见,有利于推动各地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原题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2002年 12月 26 日,中央政治局举行首次集体学习。此后,中央政治局坚持开展集体学习并逐渐形成制度。中央领导同志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学习的主要素材,广泛借鉴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时间 |
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学习内容 |
2024年2月 29 日 |
第十二次学习: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 |
2024年1月31日 |
第十一次学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
2023年 11月 27 日 |
第十次学习: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
2023年 10月27 日 |
第九次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3年9月 27 日 |
第八次学习: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 |
2023年7月24日 |
第七次学习:全面加强军事治理 |
2023年6月 30日 |
第六次学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
…… |
…… |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知识,说明中央政治局坚持开展集体学习的重大意义。
【答案】①集体学习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坚持开展集体学习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保持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②坚持开展集体学习有利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坚持开展集体学习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以下主观题预览答案部分省略,请下载后获取使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新征程反腐败斗争,我们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一贯的坚定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推进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遏制增量、清除存量的任务依然艰巨。“压倒性胜利”和“依然严峻复杂”并存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坚决防止“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坚决摒弃权宜之计、一时之举的思想,坚决克服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不断清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为什么我们党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些年来,我国有些地方存在着形式主义“瞎折腾”乱象:为观摩检查时看着好看、听着好听,大肆举债建“面子工程”;为应付检查、考核过关,连夜搞刷漆、涂墙、赶人的突击行动……这些现象不仅大量浪费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更损害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基层干部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C市市委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下大气力严厉惩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出实招、办实事,着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用在真心真情真干服务群众上,如今,村委会前挂的牌子少了,要求村里开的证明少了,给基层交办的事少了,基层干部手机上的微信工作群少了,基层干部谋事创业的热情高了。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C市市委严惩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的原因。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
近年来,T区党委以组织、队伍、制度、资源融合发展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径:一是坚持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堡垒,将综合、治安等各类网格有效整合为427个党建网格,有效发挥网格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端点作用;二是不断壮大“党员志愿者+社会志愿者”队伍,全域推进新就业群体到社区兼职网格员,充分发挥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新就业群体助力基层治理的作用,形成居民事、居民议、居民办的共治风尚;三是建立民主事项党组织先议、重大事项党组织先审制度,构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程序规范化、成果效能化”社区协商议事体系;四是实施“服务资源进社区”行动,设立养老服务机构33个、托育服务机构52家、就业服务站点45处、新业态暖心驿站219处,全面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托育服务圈”“就业服务圈”和8分钟“新就业群体党建服务圈”。这些举措共同发力,有效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有力增进城市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该区党委是如何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标识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底色。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论述充分折射出党的为民情怀。
时间地点 |
论述 |
2023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 |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
2023 年 11 月,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
再接再厉抓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抓紧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
2023 年 4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 |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从习近平主席的论述中折射出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一上任宁德地委书记就深入全区九县和浙南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文稿《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
1988年12月20日,宁德首次举办“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习近平同志同群众面对面,受理问题86件,当场答复解决12件,其余的要求相关部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
1989年7月19 日,习近平同志来到省定贫困乡——寿宁县下党乡现场办公,决定支持下党乡水电建设资金40多万元,尽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1989 年10月,习近平同志到范坑老区特困乡和群众促膝谈心,宣讲党的农村政策、扶贫政策,打消了群众担心政策会变的疑虑。
30多年来,“四下基层”在宁德传承不断,形成风气,闽东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四下基层”还逐渐扎根八闽、推向全国。如今,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四下基层”正被不断学习推广、深化运用。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党员干部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1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以正确政绩观引领前进方向、推动事业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项硬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立身为政之基,始终做党性坚强的明白人,要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消除困惑、升华境界、锤炼党性;要厚植躬身为民之情,始终做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始终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反对华而不实、数据造假,坚持循规律和重实际相结合,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要保持久久为功之力,始终做夯基垒台的建设者,培塑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把“官声”留给历史。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系列要求是如何体现党的先进性的。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通知指出,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党中央着眼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对《条例》作了修订。《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党章这个总源头出发,坚持严的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与时俱进完善纪律规范,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动各项纪律全面从严,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发挥纪律建设标本兼治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修订和颁布《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必要性。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党应如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振兴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和系统性工作,必须动员更多力量、用更大的力度来推进。2023年,党中央专门印发了《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部门责任和地方责任,建立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到实处,落实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真正把“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体现出来。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知识,分析党为什么高度重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知识,说明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村BA”和“村超”在全国各地火爆出圈。T村村民通过自主协商,与时俱进地把篮球有关条款写进T村村规民约,形成“以赛促建、以赛促治”的办赛环境。比赛期间,当地开展“和美城乡法治教育普及行动”,以法护赛,以赛宣法,通过创新宣传载体,将法律知识融入山歌、快板、歌舞等表演,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学法积极性。同时,该村依托“村党小组+网格员+村民”的联动基层治理机制,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阐述T村社会治理的特色亮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赶紧修一修这条路吧,我上次停车还刮底盘了。”村民濮先生向南京溧水经济开发区崇贤社区提议。群众有所呼,社区有所应。崇贤社区党总支以开展“学仙林、办实事、解难题”活动 为契机,立足基层治理实际,锚定“为群众办实事”目标任务,社区“两委”班子、社区第一书记主动作为,利用“一事一议”项目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农村公路养护资金,铺设沥青路面1500平方米,翻修排水沟300米,新增农村公共停车位10个。为确保道路改造工程效率和质量,社区党员干部提前实地勘察走访,多次上门协调解决菜地征收和杂物清理问题,积极和施工单位沟通,让曾经的“烦心路”焕然一新,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崇贤社区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崇贤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成功路径。
14.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70年的时光“长镜头”里,展现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更加成熟自信的“大全景”。
镜头一:2018年,根据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对八二宪法的第五次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
镜头二:2023年是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律案34件,24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0多万条;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一府两院”22个报告,检查5件法律实施情况,组织开展2次专题询问、7项专题调研;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依规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57212件次。 |
镜头三:代表家站遍地开花。目前,全国各地设立了20多万个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联络站,基本实现乡镇和街道全覆盖。从“入园难”到“上好园”,从“买菜难”到“真方便”,从“停车难”到“好停车”……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通过代表家站,群众急难愁盼和代表履职尽责实现了“双向奔赴”。 |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更加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的理由。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政治参与主要在基层,最直观的当家作主感受也主要在基层。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6名00后学生走进后陈村,沉浸式感受基层民主监督的价值与发展。
20年前,后陈村诞生的国内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成为基层民主监督探索实践的一束星星之火。20年后,“后陈经验”已成为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鲜活样本、实践品牌。20年来,后陈村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后陈村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平台,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体建设,努力构建“权力受约束、村务全公开、群众好监督、自我能纠偏”的源头治理体系,打造村级民主全链条闭环;通过民主监督,实现以民主促发展、以民主促民生,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注入更多基层民主活力。
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吸纳了后陈村的创新做法,“治村之计”发展为“治国之策”。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述“后陈经验”的治理模式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义。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1月15日,民革中央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扩大)会议在京召开。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在会议上强调,要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化对营商环境的认识,从政治、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增强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宣传好、解读好,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提振发展信心;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了解企业需求,谋划推出务实管用的实招硬招,真心实意帮助解决问题;要聚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民革特色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吉林市某村召开村民大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会前,村“两委”班子深入群众家中,了解当前村规民约的适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围绕群众关切的问题,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会中,由党员、乡贤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村规民约修订小组将甲村村规民约草案提交村民大会讨论并表决通过。会后,为保障村规民约落地见效,甲村组建了一支由村民组成的村规监督会,纠正违反村规民约的不良行为,督促村委会实施工作,形成了奖惩分明、齐抓共治的良好局面。甲村的基层民主实践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说明该村是如何生动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1月29日,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的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的立法征询会,现场气氛热烈。“希望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修缮工作有所体现。”“应明确加大对文物破坏行为的追责力度。”…立法征询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为提高立法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立法联系,点6500多个,进一步畅通基层和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直通车”;邀请人大代表参加立法调研和审议,重要法律草案印送全体代表征求意见,对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吸纳并及时沟通反馈,共同研究解决立法中的重要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提高立法质量的。
19.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协破题。
甲地: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政协重点调研课题,实地调研,学习先发地区经验,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乙地:推进智能高铁2.0发展;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注入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界、医药卫生界、农业界等界别委员围绕新质生产力建真言谋良策。
丙地:政协召开“关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协同发展”的重点提案督办会,提案主办单位科技局、工信局重点汇报提案办理情况,并与委员进行交流。
结合材料,分析政协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以来,全国政协组织召开各类协商议政活动共94场次。纵观一年来全国政协的各项协商议题,无不紧紧围绕“国之大者”和民之关切,紧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围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各承办单位认真办理提案,许多意见建议被采纳,并体现到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发展规划和部门工作中。协商之前,组织引导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座谈、问卷、电话、蹲点、“一对一”访谈等多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力求把情况摸清,把问题弄透,把对策提实;协商之中,注重发言委员的广泛性、代表性、专业性,力求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益、言之有用,并协调部委对委员发言作针对性回应,增强协商的即时性、互动性、实效性;协商之后,通过持续调研、跟踪视察等措施,了解掌握议政建言成果采纳情况,确保协商成果落地落实。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人民政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的作用。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宾弄赛嗨”系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原指传统上孟连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交的“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后发展为普洱各民族间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普洱市通过党建引领,将这一优良传统发展为“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宾弄赛嗨”模式。县际互帮,在全市形成团结一心的良好氛围;东西互助,推动东西部互助协作助力乡村振兴;城乡互联,多轮驱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情往人民群众系、党的工作到支部;干群互系,牢固树立在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鲜明导向;村组互包,在行政村、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中建立村党组织抓总、党员干部带头带动、农户群众为主体的生产互帮机制。“宾弄赛嗨”探索实践在边疆民族地区奏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宾弄赛嗨”探索实践为什么能在边疆民族地区振兴中迸发强大力量。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某地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作为风向标,持续推动村(社区)阵地功能和服务能力“双提升”,以一件件实事、好事回应关切、解决诉求。该地连续3年推动A社区等9个党群阵地提档升级,延伸打造65处“民情联络站”“党建微家”等身边好阵地,通过搭建“百姓半月谈”“网格说事点”等议事平台,推动办成改建便民服务点等“关键小事”200余件;注重吸纳辖区师资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聚焦“老弱幼残困”5类群体,因地制宜建设B社区“中央厨房”等8个家门口助餐点,投入170万元专项资金与36家知名社会组织联合实施理发修脚、助餐助浴、康复理疗等62个“民生微实事”工程,惠及群众超1万人次。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件:检查5件法律的实施情况,听取审议22个监督工作报告,开展2次专题询问,进行7项专题调研;办理代表议案487件、建议9349件,共有100多人次代表参与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工作。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增设1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目前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6500多个,进一步畅通基层和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直通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整体功效得到充分彰显,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4.2024年3月的北京春意渐浓,全国两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今年两会前政府部门数次召开会议,就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广泛讨论并征求各界、各党派等意见建议。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继续进行审议讨论和修改完善。代表委员共同讨论新一年国家各项政策,制定国家发展计划,提出许多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有价值的建议提案。为了把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更好地体现到政府工作中,提升政府决策和履职水平,今年,国务院办公厅继续成立工作专班,集中梳理汇总“两会”简报和代表委员网络留言等,并选取有典型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及时转有关部门,限时研究办理回应,切实把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行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请结合材料,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25.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我国不断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我国于2021年通过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劳动对象“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必须形成更为系统化的数据法治体系,建立科学完备的数据法规范体系。 ◆2024年“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从不同角度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言,既是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名副其实的“新”动能。 ◆3月27日、29日,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了《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将共同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此次三地《条例》均对“新质生产力”做出了规定——示范区建设应当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有关知识,我国如何发挥制度优势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3月9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14位委员围绕政协民主监督、港澳台地区发展、文化繁荣发展等主题,进行大会发言。其中,有三位委员围绕生态环保领域提出建议。委员建议,近年来,各地区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探索,但还存在机制不够完善、路径不够清晰、方法不够明确等问题。现阶段,要把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作为着力点,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人民政协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如何履职尽责。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H市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而被雅称“雁城”。近年来,为推进法治建设,“雁城”围绕民生关注焦点,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通过反复调研、论证、讨论,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围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持续纵深推进“放管服”“一件事一次办”改革;首创“赋码护企”保护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必须提前预约、审批,有了“绿码”才能扫码“打卡”入企;创建“湾村明白人”“屋场恳谈会”等基层治理新平台,让干部下沉一线现场化解矛盾纠纷成为常态,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法治护航下的“烟火‘雁城’”,被誉为“法治建设示范市”,成为市民有口皆碑的最安全的城市、最温暖的家园。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相关知识,分析“雁城”是如何成为“市民有口皆碑的最安全的城市、最温暖的家园”的。
2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将爱国主义教育写入法律,是回应人民群众强烈爱国热情,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的现实需要。有关部门将推出一系列实招让法律落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广泛开展学习体验、主题宣讲、缅怀先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网信部门将进一步指导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内容建设,持续加大对含有违反爱国主义教育法内容的网络信息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文旅部将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造更丰富、更具吸引力的文化遗产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增进民众对于国家的了解、认同、热爱,使爱国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意义。
29.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深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规范,也是法治要求。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立法过程。
2022年7月,按照宪法和立法法的要求,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中央宣传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牵头启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起草工作。
2023年5月,爱国主义教育立法进入征询程序,向社会广泛公开征求意见。考虑到青少年群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人群,工作人员特别征询了一些中学生代表的意见。
2023年6月26日,《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
2023年10月24日,《爱国主义教育法》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该法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综合运用所学内容,结合材料说明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立法过程中是如何坚持科学立法的。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安邦治国的基石,更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近年来,乌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标准要求,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乌海实践”。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奖惩,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深入实施“一网通办”“全市通办”改革行动,全力打造市民诉求回应解决的最强“总客服”,扎实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制定印发《乌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着力打造“枫桥经验”安民“金字招牌”……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乌海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乌海市是如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
31.2024年3月,海南省涉企活动统筹监测系统上线,对各市县、各部门的涉企活动进行统筹监测。简单来说,就是相关行政部门开展涉企活动,需提前预约、登记,在依法行政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干扰,营造一个“无事不扰”的环境,给企业以空间,让企业专心谋发展。
有人认为,在涉企活动中做到“无事不扰”的政府,就是法治政府。结合材料,运用“法治政府”的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辨析。
3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的过程中,社会治理是一块起着重要作用的“压舱石”。
近年来,山东某地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构建由基层干部、民(辅)警、在职或退休教师、老党员、法律顾问、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社会治理队伍,发挥各自专长形成合力解决基层问题;加强社会治理法治化,尽快补齐社会治理领域立法的短板弱项,完善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群众自治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作用;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通、有效衔接、高效运转的网格管理体系,建立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阐释山东某地是如何用好社会治理这块“压舱石”的。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涉外法治工作,特别是加强涉外立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科学制定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积极推进涉外立法项目,并在涉外立法的立项、起草、审议、论证、评估和宣传等各方面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
2023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课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顶层设计,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形成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建设法治国家”的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做好涉外法治工作。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
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之光闪耀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1269”行动计划久久为功……每一项成绩背后,都蕴含着这个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江西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全力加快技术突破创“新”和产业升级提“质”。
法治政府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条件。上饶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优化环境促效应,彰显法治提动能。参与研究编制本市《产业规划与政策》《人才政策》《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对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开展合法性审查,不断助力企业“减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进知识产权大数据监督平台建设,为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再建新功。
运用《政治与法治》的“法治政府”知识,分析上饶市政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条件的理由。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推动各省落实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三轮第一批5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23年11月21日至22日陆续进驻福建、河南、海南、甘肃、青海5省开展督察。各督察组聚焦问题线索,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采取暗察暗访和蹲点调查等方式开展工作,督察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落实情况。截至2023年12月31日,各督察组共收到民众来电、来信举报19815件,受理有效举报16700件。相关省已办结或阶段办结11457件。其中,立案处罚1232家,立案侦查55件;约谈党政领导干部623人,问责党政领导干部289人。
2024年3月27日,中国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北京对记者表示,总体来看,此次督察的5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督察也发现,一些省份仍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高耗能和高排放)项目问题,一些省份在推进项目发展中,化工园区布局问题突出,部分行业转型升级乏力,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
目前,各督察组陆续向被督察省份反馈督察意见,并同步移交责任追究问题清单和案卷。裴晓菲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指导督促被督察省份科学制定督察整改方案,全面落实整改要求,扎实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中央环保督察工作是如何回应民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盼的。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了解,2024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议案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坚持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代表提出的议案努力反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有关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议案81件,占法律案的27.7%。二是紧扣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任务提出议案。177件议案涉及的立法项目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86件议案涉及的立法项目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立法计划。三是厚植提出议案的民意基础。代表灵活运用专题调研、视察、座谈、走访等方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四是提高议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代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认真酝酿讨论、修改完善议案。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2024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议案特点是如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的。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2020年2月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2023年,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多次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70余万条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多次集中审议才最终表决通过。
此次修订积极适应新时代、新任务,完善复议范围有关规定,增加复议申请便民举措,增强吸纳和化解行政争议的能力等内容。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将更好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说明行政复议法的修订过程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哪些优势。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4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报告中列举了不少案例,有的案件从严从重判决,有的从宽或无罪判决,让我们从“宽与严”感知报告的温度与力度。关于危害国家安全、境内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报告体现了“力度”。如:严厉惩治境内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1万件6.4万人,同比增长48.4%。
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制定完善醉驾法律责任意见、正当防卫等,报告体现了“温度”。如:“西高两部”制定完善醉驾法律责任意见,衔接刑事惩罚与行政处罚,落实宽严相济,重在“治理”。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有关知识,揭示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宽与严”的法治智慧。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务院组织法是关于国务院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国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修改已经实施40多年的国务院组织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有关问题的请示和汇报,为国务院组织法修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重要遵循。 |
国务院办公厅和司法部前期开展国务院组织法修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根据党的二大精神作了调适性修改,研究提出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 |
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修订草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和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 |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 |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国务院组织法》修改过程是如何彰显我国的制度优势。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贯彻党中央关于立法工作的决策部署,国家立法蹄疾步稳、扎实推进。推进高质量发展,制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加快民生和社会领域立法,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加强涉外法制建设,制定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修改反间谍法、民事诉讼法涉外编……一项项立法工作有序开展。截至202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8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7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如何以立良法促善治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