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省略题目中的图片插画和学生版的预览,如需获取,请点击下面网址下载word文档:https://www.gaozhong360.com/41379.html
2024版选必三《逻辑与思维》课课练: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
测试卷(教师版)
小志思政网:www.gaozhong360.com
1.课间休息时,两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对话。甲:下周运动会你参加吗?乙:谁说我不参加?甲:你参加就报项目吧。乙:我要是参加早就报项目了。上述对话中乙的回答( )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B.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没有违背逻辑思维的要求
【答案】C
【详解】A:矛盾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一致性的思维,题干中乙的话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属于违反了排中律,A不符合题意。
B:违反同一律会犯混淆概念、转移论题的错误,题干两人对话没有混淆概念、转移论题,B不符合题意。
CD:材料中乙的话不能体现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是”与“非”之间摇摆,没说去也没说不去,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反了排中律,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某班4名学生参加了市里举办的“为祖国生日祝福中学生演讲比赛”,其中有一名学生获得了一等奖。回校后,同学们问获得一等奖的是谁?下面是他们的回答:
甲:乙丙都不是 乙:甲丁中有一人是 丙:是我 丁:不是我 |
事后得知“4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那么说假话的同学与获一等奖的同学分别是( )
A.甲与乙
B.丙与甲
C.乙与丙
D.丁与乙
【答案】B
【详解】ABCD:材料中甲说的“乙丙都不是”与丙说的“是我”是矛盾的,二者必有一假;再根据“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可以推断出乙说的“甲丁中有一个人是”与丁说的“不是我”都是真话,进而推导出获得一等奖的是甲,也就可以确定说假话的是丙,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与材料所犯的逻辑错误不同的是( )
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的写作教材上讲,写作中应当讲究语言形式的美。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语言就应该朴实,不应该追求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C.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D.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答案】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材料中两个“共同语言”是不同的概念,第一个“共同语言”主要指相同的思想;第二个“共同语言”主要指语言工具,所以题干犯的错误是“偷换概念”。
D:“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和“我看两者都有点像”前后矛盾,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和偷换概念无关,符合题干要求,D正确。
A:此选项偷换了“工作”的概念,第一个“工作”指工作时段,后一个指具体工作,A不符合题意。
B:语言形式只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形式主义,此选项把语言形式与形式主义混淆,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B不符合题意。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同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所以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种表述不存在逻辑错误,C排除。
故本题选D。
4.逻辑思维是一种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理性认识客观对象,并满足逻辑学中的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要求,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要求的思维形式。以下甲和乙的对话中,违反排中律的是( )
A.甲: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读书。乙:这个时间我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
B.甲:你是怎样认识孔乙己的? 乙:我从来就不认识孔乙己啊。
C.甲对乙说:这次调研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D.甲:去年此时我们还在备战中考。乙:是啊,今年我们都开始准备竞赛了。
【答案】A
【详解】A: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因此乙既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A符合题意。
B: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这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题中甲问:你是怎样认识孔乙己的?乙回答自己从来就不认识孔乙己,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B不符合题意。
C: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题中甲说这次调研他不会参与,但又说必要的时候会指导一下,属于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C不符合题意。
D: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这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题中甲说去年此时我们还在备战中考。乙回答今年我们都开始准备竞赛了,转移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5.学生周某找李老师请教问题,李老师的住所有四个单元。周某不知道李老师住在哪个单元的三层,就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询问。这家人分别回答如下:女孩说住在一单元,男孩说住在二单元,妈妈说住在三单元,爸爸说住在四单元,爷爷说他不可能住在四单元。事实上,这家人的回答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据此可以推断李老师住在( )
A.第一单元 B.第二单元 C.第三单元 D.第四单元
【答案】D
【详解】ABCD: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矛盾律要求在统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同真,爸爸说住在四单元,爷爷说他不可能住在四单元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必有一个是假的,另一个是真的,根据题干这家人的回答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可知女孩、男孩、妈妈说的都是假的,因此李老师住在第四单元,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6.甲:“我和室友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乙:“我不相信,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乙的回答(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③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即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①符合题意。
②: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②不符合题意。
③: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乙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③不符合题意。
④:甲说的是生活中的矛盾,乙说的是哲学上的矛盾,两人矛盾的含义不同,乙违反了同一律,即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7.甲说:“这次的预测,是一次例行的科学预测,这样的预测我们以前做过很多,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甲的说法( )
①否定了两个矛盾命题
②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没有保持语境的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甲说这次的预测既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不成功,否定了成功和不成功这两个矛盾的命题,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①②正确。
③:矛盾律表明“A”与“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表明“A”与“非A”必有一真,所以甲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而不是违反了矛盾律,③错误。
④:甲的说法都是针对这次的预测,语境没有变化,只是同时否定了“A”与“非A”,违反了排中律,④排除。
故本题选A。
8.某校高二某班围绕“学校应不应该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这一话题举办讨论会,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其中,甲同学说:“我赞成禁止手机进课堂的观点,中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可是,手机也是一种学习工具,所以,我也不赞成禁止手机进课堂的观点。”甲同学的观点( )
A.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所犯的错误叫作“偷换概念”
B.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属于合乎逻辑的思维
C.违反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所犯的错误叫作“两不可”
D.违反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所犯的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答案】D
【详解】A: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强调“A是A”。甲同学的观点并没有违反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没有犯“偷换概念”的错误,A不符合题意。
B:甲同学的观点“既赞成禁止手机进课堂,又不赞成禁止手机进课堂”,前后矛盾,明显混乱,缺乏一致性,不合乎逻辑,没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B说法错误。
C: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甲同学的观点没有违反排中律,没有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C不符合题意。
D: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甲同学先说“我赞成禁止手机进课堂的观点”,随后又说“我也不赞成禁止手机进课堂的观点”,即认为“A” 和“非A”同真,违反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9.“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针对日本启动排两入海的计划,日本政府一方面在国际上大搞公关,将“核污染水”美化成“核处理水”,以淡化它的实质危害。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向福岛民众和国际社会承诺,不会擅直处置核污染水。对日本政府的错误逻辑进行批驳,正确的是( )
①将“核污业水”美化成“核处理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②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③思推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日本政府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应形成同一的概念和判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②:将“核污染水”美化成“核处理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一方面向国际社会发出承诺,不会擅自处置核污染水,一方面又启动排污入海行动,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①②符合题意。
③:违反排中律,会犯“两不可”的错误,日本政府没有在“是”与“非”之间犯骑墙居中的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④: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不一定要形成同一的概念和判断,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0.如果在同一语境下,有这样两个命题:“小王去且小李也去”和“要么小王去,要么小李去”。那么,它们( )
A.可同真,可同假 B.可同真,不可同假
C.不可同真,不可同假 D.可同假,不可同真
【答案】D
【详解】D:假设“小王去且小李也去”和“要么小王去,要么小李去”同真,第一句小王和小李同时去,第二句小王和小李不同时去,所以假设错误,不可同真。小王和小李都不去的情况下,“小王去且小李也去”和“要么小王去,要么小李去”同假,故它们可同假,不可同真,D正确。
ACD:此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ACD排除。
故本题选D。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吴女士早年离异后一直未再婚,独自把女儿吴甲抚养成人。在一次偶然机会中,吴女士认识了丧偶的武先生,两人在交往中彼此感觉良好、志趣相投,遂决定重组家庭。吴甲认为,如果母亲重组家庭,就有了精神陪伴,自己只需要按时支付赡养费就行。武先生的儿子武乙强烈反对二人再婚,多次在别人面前诋毁吴女士,导致吴女士一度精神抑郁。随后,吴女士一方向法院起诉,要求武乙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若干。
庭审中,武乙坚持认为,只有给对方造成损害才需要赔偿,自己没有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所以不需要赔偿。
(1)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评价吴甲的想法和武乙的行为。
(2)运用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知识,分析武乙的推理是否正确。
【答案】(1)
成年子女必须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赡养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因此,吴甲认为自己只需要按时支付赡养费的想法是错误的。武乙多次在别人面前诋毁吴女士,侵犯了吴女士的名誉权;阻止吴女士和武先生再婚,干涉了他人的婚姻自由。吴甲和武乙要尊重、体贴父母,让父母安享晚年。
(2)
不正确。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遵循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损害”包括经济、健康、名誉等方面的损失,与“经济损失”不是同一个概念。武乙在推理过程中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违反了逻辑思维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12.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快速普及,同时也发了争议。
甲居住在某小区,在办理入住时,同意小区的物业公司乙提取其人脸信息作为通行验证方式,但随后多次要求乙删除其人脸识别信息并为其提供其他合理验证方式,均被乙拒绝。甲将乙诉至人民法院,并提出上述诉讼请求。
在庭审抗辩中,乙以人脸识别验证方式系业主委员会同意为由拒绝为甲提供其他验证方式。人民法院认为该理由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相悖,不予支持,最终依法作出乙删除甲人脸信息并为其提供其他通行验证方式等判决。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十五条 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便捷的撒回同意的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十条 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建筑物管理人以人脸识别作为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出入物业服务区域的唯一验证方式,不同意的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请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验证方式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结合材料并运用逻辑思维的知识,说明人民法院不支持乙抗辩理由的推理过程。
【答案】根据题中司法解释的规定,如业主不同意物业服务企业以人脸识别作为其出入物业服务区域的唯一验证方式,并提出了为其提供其他合理验证方式的要求,那么人民法院依法支持业主诉求。结合甲的诉求,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前件真、后件一定真的规则,人民法院支持甲的诉求。乙的抗辩与甲的诉求构成逻辑上的矛盾关系。依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因此,人民法院不支持乙的抗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