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一)定义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前件)是另一事物情况(后件)存在的充分条件的判断。
简单地说,就是断定前件与后件之间具有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比如:
如果你违反法律(p),就会受到惩罚(q)。
一旦粮食歉收(p),农民就有损失(q)。
只要前件“你违反法律”,后件“受到惩罚”就一定存在,“你违反法律”是“受到惩罚”的充分条件。
只要前件“粮食歉收”存在,后件“有损失”就一定存在,“粮食歉收”是“有损失”的充分条件。
即,如果p存在,那么q一定存在。
但要注意,如果前件p不存在,后件q并非一定不存在。
“你违反法律”存在,则“受到惩罚”一定存在;
但如果“你违反法律”不存在,你没有违反法律,你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受到惩罚”,比如违反道德准则、公序良俗或者被人恶意攻击等。
(二)逻辑形式
如果p,那么q,即p→q。
其中,“→”是“蕴涵”的意思,读作p蕴涵q。
在逻辑学中,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常用假言联结词(即逻辑常项)还有“如果……就……”“倘若……就(便)……”“一旦……就……”“假如……就(便)……”“若是……就……”“只要……就……”等。
(三)真假值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或真或假的性质就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值,它可以分四种情况来分析。
如果你不吃饭(p),就会饿(q)。
01
若p为真,q也为真,则“p→q”必为真。
如果你不吃饭,就会饿,符合实际情况。
02
若p为假,q也为假,则“p→q”必为真。
如果你吃饭,就不会饿,符合实际情况。
03
若p为真,q为假,则“p→q”必为假。
如果你不吃饭,就不会饿,不符合实际情况。
04
若p为假,q为真,则“p→q”必为真。
如果你吃饭,就会饿。
因为造成饿的原因很多,未必一定是“不吃饭”,还可能是运动过多,或吃得少,所以p的假不影响q的真。
05
由此可知,当且仅当前件为真,后件为假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才为假。
衡量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真是假,主要是看前件是不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
对于一个真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来说,它的前件与后件的真假值情况有下面三种:
1)前件真后件真。
2)前件假后件真。
3)前件假后件真。
如果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它的“前件真后件假”,那么它肯定是假的。
请看下面的这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
如果天上下雨,那么地上湿。
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在什么情况下是假的呢?它的前件与后件的真假值关系有下列四种:
1、天下雨了并且地上湿了。即前件真,后件真,整个假言命题是真的。
2、天下雨了,但是地上没有湿。即前件真,后件假,整个假言命题是假的。
3、天没有下雨,但是地上湿了。即前件假,后件真,整个假言命题是真的。
4、天没有下雨,但是地上没有湿。即前件假,后件假,整个假言命题也是真的。
四种情况,只有第二种情况整个假言命题是假的。因为第二种情况否定了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有前件必有后件)。既然起案件不是后件的充分条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作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就是假的。在1、3、4三种情况下,它都可以是真的。
又如:
如果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低的山峰,那么泰山的珠峰玉皇顶就肯定比它高。
这也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它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但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有此条件必有此结果),所以这个假言命题是真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