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专题| “古诗词”与“政治原理”的爱情故事

“ 古诗词解析政治原理题型”

【题型特点】

古诗词类试题是历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的“常青树”。冲刺备考中进行常考题型专项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正确解答古诗词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双向理解与把握:一是对诗文名言的理解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二是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原理的熟练理解和把握能力。

  (1)读懂诗文名言材料。解诗文名言材料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把材料翻译成白话文。翻译古文不是为了获取语文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弄懂原文的意思,从而为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及将其与政治原理联系起来分析奠定基础。

  (2)概括材料中心意思。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解古文材料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才有可能将其与该材料相关的政治道理联系起来分析。

  (3)干肢对照确定选项。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应把材料的中心意思与题肢中的政治观点联系起来思考,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题思路】

古诗词类政治选择题涉及政治和语文两个学科的知识,是一种综合性试题。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前提是同学们要有较好的语文功底,借助语文知识来正确理解和把握古诗词(成语)的含义。

【解题技巧】

“三审”(即审题干、审题肢、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

“三排”(即排误、排绝对、排重)法。

 

第一,同学们要首先理解并弄清楚题干中古诗词(成语)的意思。

第二,联系哲学知识,看看题干中古诗词(成语)蕴含的哲理与哲学中哪些知识相匹配,从而筛选出正确答案。

 

  常考易错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常考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易错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9、"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10、"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11、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5、"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6、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1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18.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9.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21.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2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2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2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27.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8.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0.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3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32.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33.“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34.“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35.富润屋,德润身。

(意识不仅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对人自身具有调节作用。错误的意识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3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应当如此,对自己也应如此。看待自己,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样,都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

3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3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39.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这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对象,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40.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2.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4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上面两句名言揭示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44.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都有其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当前,也要考察过去、预测未来。)

45.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又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46.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47.吃一堑,长一智。

(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实现挫折向智慧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正。)

48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

  刷专题

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

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④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唐元稹《蚁》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粱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下列诗句与《蚁》诗文蕴涵哲理相—致的是

A.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B.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C.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下列诗句反映的哲理与其一致的是

A.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B.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C.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4.中国人探月被评为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科技事件之一。从赏月到探月,中国人走过数千年历程。在古人的诗句里留下了很多关于月亮的描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古人对月亮的多样化吟咏反映出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形式的多样性是其反映内容客观性的集中体现

③意识反映事物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加深人对事物的认识

④意识反映形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下列诗句与此所体现的价值观一致的是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B.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6.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李白的诗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表达了古人不能登月的遗憾。2014年11月1日,首次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上九天揽月”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说明

①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                 

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具有循环性和无限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下列诗句与此哲学寓意相近的是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9.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10.“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诗句表明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③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参考答案

CDBDC   CACDB

常见问题
如何下载本站付费资料?
下载本站付费资料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付费下载,手机打开本网站可能无法支付成功哟。若使用手机端打开本网站支付,请选择支付宝付款,不要使用微信支付。电脑打开本网站则可以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资料无法下载怎么办?

下载本站资料,请不要使用微软Microsoft Edge浏览器,请使用其他浏览器,比如360浏览器QQ浏览器2345加速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等非Edge浏览器。

资料下载后无法打开怎么办?
建议使用2345压缩软件解压文件,https://haozip.2345.cc/
使用WPS打开PPT和word文档,https://www.wps.cn/
本站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本站客服微信 aixiaozhi5 手机19973595357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40213.html
0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