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哲学与文化》选择题常用知识整理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2.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认识世界)

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认识世界)。

4.真正的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加美好的艺术。

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零散的、不自觉的

6.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7.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8.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9.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10.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1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2.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是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与唯心的唯一标准;二是两者有没有同一性,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神创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1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16.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17.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8.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20.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1.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4.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注意区分哲学、真正的哲学、科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

2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3.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4.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7.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9.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0.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1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13.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5.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16.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认识具有目的性、知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17.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18.尊重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19.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0.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不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2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2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23.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4.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5.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6.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7.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8.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9.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基础;人为事物的联系是自在事物的潜在联系的显化和实现。

30.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31.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②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2.整体指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33.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34.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35.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6.整体与部分不等同于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38.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39.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0.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41.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走向灭亡的事物

42.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43.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事物还是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44.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事物不再是其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

45.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46.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47.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48.辩证否定的含义: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4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50.辩证否定的特点: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5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5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54.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55.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坚持创新。

56.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57.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58.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小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59.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相互分离的趋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0.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61.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6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3.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6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6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6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6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6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9.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70.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7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2.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7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1.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认识的初级阶段

3.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认识的高级阶段

4.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知,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6.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7.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10.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3.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要正确把握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14.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15.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16.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17.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8.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整个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

19.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20.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1.真理不会被推翻,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真理与谬误界限分明,不能相互包含。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可能产生不同认识,但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3.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6.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7.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8.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9.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10.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13.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4.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5.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7.改革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8.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主体)

20.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1.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4.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5.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6.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27.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8.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9.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30.群众观点是党制定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和前提、基础,而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3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4.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5.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7.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8.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②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1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12.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1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4.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

15.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

16.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17.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18.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19.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20.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21.主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5.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6.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7.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0.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11.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1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14.中华文化的发展植根于社会实践,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5.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16.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17.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18.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19.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0.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1.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2.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3.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4.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5.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是民族的),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世界的)

6.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7.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8.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2.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

4.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5.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6.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7.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9.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11.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

12.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13.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14.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常见问题
如何下载本站付费资料?
下载本站付费资料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付费下载,手机打开本网站可能无法支付成功哟。若使用手机端打开本网站支付,请选择支付宝付款,不要使用微信支付。电脑打开本网站则可以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资料无法下载怎么办?

下载本站资料,请不要使用微软Microsoft Edge浏览器,请使用其他浏览器,比如360浏览器QQ浏览器2345加速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等非Edge浏览器。

资料下载后无法打开怎么办?
建议使用2345压缩软件解压文件,https://haozip.2345.cc/
使用WPS打开PPT和word文档,https://www.wps.cn/
本站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本站客服微信 aixiaozhi5 手机19973595357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39768.html
0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