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丨高中政治7本书易错点全归纳(附word版免费下载)

2024丨高中政治7本书易错点全归纳(附word版免费下载)

2024丨高中政治7本书易错点全归纳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易错易混点整理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  下载海量免费资料​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  下载海量免费资料 1、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私有制确立,国家产...
资源下载
仅限注册用户下载,请先
请先注册登录本网站再下载(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下载资料),客服微信:aixiaozhi5 手机:199 7359 5357

2024丨高中政治7本书易错点全归纳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易错易混点整理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  下载海量免费资料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  下载海量免费资料

1、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私有制确立,国家产生。×

改: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确立,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国家产生。

2、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分工完成。×

改: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分工完成。

3、私有制会永远存在。×

改:私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会走向灭亡。

4、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改:生产力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5、在奴隶社会,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6、奴隶有一定的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占有奴隶大部分劳动成果。×

改:奴隶没有一定的财产和人身自由,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劳动成果。

7、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改: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或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8、封建社会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改:封建社会的农民对地主依然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但是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10、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2、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3、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的劳动。×

改: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14、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改: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5、生产力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改: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16、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力是否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改: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7、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改: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18、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是空想社会主义。×

改: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9、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主张阶级缓和。×

改:空想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主张阶级缓和。

20、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1、获得自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

改:获得自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22、五四运动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

改:1919年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

23、剩余价值学说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改:《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24、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明了社会发展的道路。×

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明了社会发展的道路。

25、共产党人反复学习、深入研究《共产党宣言》,能明确共产党始终代表全人类的利益。×

改:共产党人反复学习、深入研究《共产党宣言》,能明确共产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26、共产党人反复学习、深入研究《共产党宣言》,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提供具体方案。×

改:错在“具体方案”。

27、科学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一脉相承的发展。×

改: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条件。

28、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改: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特殊规律。

29、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30、无产阶级是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

改: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  下载海量免费资料

1、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改: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组织准备。×

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3、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改: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4、鸦片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先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再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改:中国革命必修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7、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革。×

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革。

9、新中国诞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0、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1、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

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

1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国际环境。×

改: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3、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改: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4、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

改: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5、社会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改: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

16、我国三次主要矛盾的变化共同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路线。×

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

17、我国三次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变化。×

改:我国三次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变化。

1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彻底性。×

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和革命不彻底性。

19、资产阶级没有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党。×

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已有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党。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改:三大改造的成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

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并未改变世界经济力量的对比。

2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其私营工商业的经验,完成了对其社会主义改造。×

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其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2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是手工业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或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90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大决策。×

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大决策。

3、中国共产党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改: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4、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讲话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合组织路线。×

改: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合组织路线。

5、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改: 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7、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改:把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8、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9、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0、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市场化改革方向。×

改: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还没有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独特性和永恒性。×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独特性,不能说具有永恒性。

17、每个公民都应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完善相关制度。×

改:每个公民都应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国家要完善相关制度。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而不仅仅是政治制度保障。

19、个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改:个人不一定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0、只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就能创造出震撼心灵的文化精品。×

改:只要……就……,太绝对。

21、邓小平理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改: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3、“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时毛泽东提出来的。×

改: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22、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改:应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2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改: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扶贫是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根本保证。×

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根本保证。

3、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具体方案。×

改:“具体方案”说法错。

5、中国精神决定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改:“决定”说法错,是经济、政治决定精神。

6、各国应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改:各国应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7、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这种转化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对高速度的追求。×

改:但这种转化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对中高速的追求。

8、进入新时代,我国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改:上世纪末,我国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9、进入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全部完成。×

改:进入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

10、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

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改:我国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1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4、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安定。×

改: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5、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人民。×

改: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

16、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梦想。×

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7、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8、对国家而言,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是国家发展从跟随潮流到主导世界发展的机遇。

改:错在“主导世界发展”。×

19、对国家而言,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是每个中华儿女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负时代的机遇。×

改:对每个中华儿女而言,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期是每个中华儿女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负时代的机遇。

20、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奋斗者应一以贯之实现从“站起来”到“赶上时代”的伟大跨越。×

改: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奋斗者应一以贯之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21、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奋斗者应一以贯之反对和取缔各种非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

改:“反对和取缔各种非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说法错误。

22、新时代,中国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

改:新时代,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

23、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时代。×

改: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而不是不断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时代。

24、进入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发生显著变化。×

改:进入新时代,我国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进入新时代,我国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进入新时代,我国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6、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2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2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十四个明确”和“八个坚持”。×

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十四个坚持”和“八个明确”。

29、“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的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改:“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的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或“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3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艾小志老师收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必修2《经济与社会》易错易混点整理

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劳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改: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促进国企强强联合,巩固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

改:促进国企强强联合,巩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

3、推动国企混改,巩固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配地位。×

改:推动国企混改,巩固公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支配地位。

4、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5、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焕发国企活力,改变公有资产所有制性质。×

改:没有改变公有资产所有制性质。

6、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唯一的实现形式。×

改: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7、我国的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9、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改: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0、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

改: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1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改: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3、实行“三权分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会使农村集体经济变为个体经济。×

改:“三权分置”改革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变革,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

14、任何不同所有制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改: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

15、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

改: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既有公有制成分,也有非公有制成分。

16、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平等。×

改: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主体,但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17、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前提。×

改: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18、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改:不是国有经济,而是国有企业。

19、所有股份制都是所有制经济。×

改:只有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组成的股份制是混合制。

2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改: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21、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不再进行任何干预。×

改:政府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宏观调控。

2、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

改: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积极的货币政策。

3、消除市场缺陷,保障公平竞争。×

改:错在“消除”,市场缺陷不能消除,只能克服。

4、政府有效治理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改:政府有效治理对经济发展起宏观调控作用。

5、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改: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或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6、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规范裁员行为,有利于增加就业。×

改:支持企业稳定岗位,会让企业岗位稳定不变;规范裁员行为会让就业人数减少,这都不利于增加就业。

7、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有利于增加就业。×

改: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就业,但转变观念属于思想范畴,并不能从实际上增加就业。

8、振兴实体经济需要以虚拟经济为依托,降低成本。×

改:振兴实体经济需要政府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少对实体经济的税费征收,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9、振兴实体经济需要把提升经济效益作为根本目的。×

改: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0、发挥诚信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1、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市场调节滞后性的表现。×

改: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表现。

12、市场调节必然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改:“必然”说法过于绝对。

13、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14、商品和服务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改:商品和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

15、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改: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16、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政府决定价格的机制。×

改: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17、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可以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改: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18、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或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19、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改: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或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20、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

改: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

2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政策。×

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22、负面清单制度中有禁止性和限制性准入类的分别,不利于政府有效行使经济职能。×

改:企业性质和行业性质不同,应有所区别,这也更能使政府有效行使经济职能。

23、市场能够事先对资源配置作出合理安排。×

改: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而不是事先对资源配置作出合理安排。

24、市场之所以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因为市场能够自发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改:市场具有自发性的弊端,不能自发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三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1、发展依靠人民,这是我党在发展目的问题上的主张。×

改:发展依靠人民,是对发展动力的回答;发展为了人民,是对发展目的的回答。

2、新发展理念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3、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改: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小康是硬道理。×

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5、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或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6、开放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7、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8、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改: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或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9、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可以相互替代。×

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统一贯彻,不能相互替代。

10、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改: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11、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就是要否定过去的一切。×

改: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并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否定那些落后的、过时的东西。

12、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1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低速阶段。×

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4、实体经济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改: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15、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改:错在“改变”,不能改变,只能完善。

16、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改:农村土地属于集体,农村对土地没有所用权,有使用权。

17、5G技术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改:5G技术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8、5G技术会淘汰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

改:5G技术的使用,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促使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但不会淘汰传统产业。

19、新发展理念是促进我国GDP快速增长的战略策略。×

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新发展理念为破解难题提供了具体方法。×

改:“提供了具体方法”的表述错误。

21、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2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建设现代化的市场体系。×

改: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3、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所有做法。×

改: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

2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能更好顺应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导权。×

改: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而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导权。

2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2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以乡带城、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27、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效率第一、质量优先。×

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

28、共享经济连接供需双方,解决了资源稀缺的问题。×

改:共享经济解决的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而不是资源稀缺的问题。

29、共享经济模式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传统经济模式。×

改:从现实情况来看,共享经济还属于新兴事物,其创造的价值还未超过传统经济。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1、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改: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任意决定的。×

改: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3、爷爷是退休教师,每月领取养老金,其养老金属于劳动收入。×

改:爷爷的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不属于劳动收入。

4、叔叔经营农家乐,其收入主要属于财产性收入。×

改:叔叔经营农家乐,其收入主要不属于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5、数据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国家再分配。×

改:数据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国家初次分配。

6、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改: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收入差距。

7、我国的个税调整体现了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的分配原则。×

改:我国的个税调整体现了再分配更加注重效率的分配原则。

8、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全国人民实现同步富裕的重要途径。×

改:错在“同步富裕”。

9、第三次分配旨在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0、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唯一途径。×

改: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

11、市民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经营性收入。×

改:市民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财产性收入。

12、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改: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

13、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改: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它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形式。

14、社会保障有强制性,可以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改:社会保障可以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但“社会保障有强制性”错误。

15、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改: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或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16、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或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们的劳动性质与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7、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18、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先经济增长,然后居民收入再增长。×

改: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19、居民解决生活困难只需要社会保障就可以了。×

改:居民解决生活困难除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力更生能力。

20、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改: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

21、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

改: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

2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改: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3、社会保障只有经济保障。×

改:社会保障既有经济保障,又有服务保障。

24、社会福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改: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25、社会保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保障社会成员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改: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保障社会成员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26、社会优抚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改: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27、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改: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

28、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只涉及政府的经济利益。×

改: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

29、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低收入群体,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改: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0、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

艾小志老师收集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易混易错总结

1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逐渐成为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官僚资本垄断的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次要矛盾。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4.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

×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7.改革开放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是强国之路。

×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8.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 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利益的政党。

× 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10.党要履行好承担的国家职能,充分发挥经济,法律,行政等无形手的调节作用。

× 国家机关履行国家职能,党不能履行国家职能,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的手段,属于政府发挥作用的手段是有形手,市场调节是无形手。

11.党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2.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共同理想。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但不是决定因素,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14.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行政。

× 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不是的。

15.中国共产党要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 我国的人大及常委会等作为立法机关要完善国家法律体系,中国共产党不是立法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但不是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16.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出来。

× 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直接体现。

17.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完全相同的内容。

×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立足点。

× 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的国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立足点。

19.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

20.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保持自身的先进性。

×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2.党的政治领导主要是通过推荐党的优秀人才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来实现的。

× 党的政治领导主要是通过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来实现的,党的组织领导主要是通过推荐党的优秀人才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人来实现的。

2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和人民是党的政治领导的体现。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和人民是党的思想领导的体现。

24.党的思想领导体现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培养高素质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 党的组织领导体现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培养高素质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25.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增强4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体统一领导。

×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增强4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就是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就是要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2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就是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得到贯彻执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

28.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全面,基础是从严。

×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29坚持民主执政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 坚持民主执政的根本目的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0.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的基本方式。

×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1.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首位。

×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32.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使行政权力。

× 政府及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行使行政权力。

33.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具有立法权,但没有司法权。

× 立法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中国共产党没有立法权。

34.中国共产党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职能。

×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是政府的职能。

35.国家法律依靠党的政策实施。

× 国家法律依靠相应的国家机关及国家强制力去实施。

36.市政府接受市人大领导。

× 我国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级政府的领导,接受人大的监督。

37.中共中央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和管理国家的重大事务。

× 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和管理国家的重大事务,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38.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最基本依据。

点拨: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最基本依据。

3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1949到1956年是一个过渡时期,被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到了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40.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1.中国共产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全部工作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2.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43.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45.党的全面领导强调要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 党的全面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但全面领导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点,党的领导从来都是立足全面研判形势,着眼全面战略部署,以整体方式推进工作,同时,也强调抓住重点,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

46.政治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执政方式

× 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方式之一,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47.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直接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

×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但是,党不直接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不能代替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职能。

2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1.在我国公民当家作主,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决策权。

× 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公民没有决策权。

2.我国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 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3.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民主与专制的辩证统一。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5.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和全民性。

× 民主具有阶级性,不存在全民的超阶级的民主。

6.我国修改民法总则为弘扬社会正能量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证明我国从法理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

× 民法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领导是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早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已经确立了。

7.人大具有质询权,人大代表拥有提案权,立法权决定权。

× 人大代表具有质询权,提案权,人大有立法权,决定权。

8.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监督权。

× 全国人大对应最高。

9.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或地方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

×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11.国家主席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拥有颁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不需要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行使职权,可以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 国家主席不处于最高地位,必须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行使职权,不能单独决定国家事务,全国人大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12.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体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鲜明特色,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

× 人大选举不是协商民主而是选举民主,协商民主是指决策机关作出决策前要听取群众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采用的是直接选举的方式。

13.我国的人大和政府是相互制衡或牵制的关系。

× 相互制衡或牵制属于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

14.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

×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

15.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16.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 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选出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7.人大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严格执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行使最高立法权。

× 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人大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严格执法,人大代表不能行使立法权。

18.中国之所以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原则。

19.全国人大通过了某某条例,行使了决定权。

× 区分人大的各项职权,不能仅看决定就断定为决定权,要根据决定的内容进行判断,若通过的是法律法规,则为立法权若审议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则为监督权。若通过的是人事方面的重大决定,则是任免权若通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或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国家预算或某行政地区的规划则是决定权。本题中的条例为法规,因此属于立法权,不是决定权。

20.政协委员联名提出某项提案,说明其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质询权,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责。

×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质询权,政协委员提出提案体现参政议政。

21.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的,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都具有法律效力。

× 人大代表有选举,产生政协委员是由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人大监督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政协监督为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22.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国家机构。

× 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构。

23.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 国家机关履行国家职能,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

24.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机关中任职,表明民主党派参与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重要形式。

× 参政党不参与执政,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

25.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26.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27.民族区自治区的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法院。

×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不包括检察院法院监察委员会。28.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差异。

× 隔阂可以消除,但差异不能消除。

29.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4级。

× 民族自治地方有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不包括民族乡。

3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前后要对应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必须是自治机关中的人民代表大会。

31.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 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

3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在各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所有事物,享有高度自治权。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港澳台有高度的自治权。

33.我国当前的宗教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我国宗教界的教义具有先进性,能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 宗教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仍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教义不具有先进性。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是国家政治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只保护信教的自由。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

×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我国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保护不信教的自由。

35.我国保护一切宗教活动,支持和鼓励公民信仰宗教,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可以信教。

× 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不支持不鼓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得信教。

36.村委会和居委会是村民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政权组织。

× 村委会和居委会是村民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37.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 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38.农村的基层协商民主理事会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实践形式,创新了村民自治组织的形式。

× 村民自治组织的形式为村委会是法定的,不能随意创新或完善。

39.村委会或居委会讨论决定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

× 重要事务由村民或居民大会讨论决定。

40.要充分发挥民意在民主决策中的基础性作用。

×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41.依法制定自治章程和议事规则,推动日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基层民主管理工作的关键。

3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1.法治与法制的概念是相同的。

× 法制是指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

2.法治和人治是一回事。

× 所谓人质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产生的社会秩序。法治和人治是相对立的。

3.宪法的地位与宪法的法律地位是一回事。

× 宪法的法律地位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宪法的法律地位:宪法的法律地位是指宪法和其他法律相比较,宪法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法。

4.政府要依法执政,到要依法行政。

× 政府要依法行政,党要依法执政。

5.政府要严格司法。

× 政府是执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司法是司法机关的事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公正司法。

6.检察院依法行使监察权。

× 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检察权。监察机关行使监察权。

7.行政机关立法和权力机关立法是一回事。

× 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立法权的不一定是立法机关。

8.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与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是相同的。

×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适用法律。

它是指守法平等和司法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而后者不仅包括司法和手法的平等,还包括立法的平等。

必修4《哲学与文化》易错易混点整理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源于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惊讶和好奇。×

改:哲学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离不开对万事万物的惊讶和好奇。

2、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改: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基础,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改: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7、哲学的本义就是聪明、智慧。×

改: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

8、哲学智慧来源于哲学家的头脑。×

改:哲学智慧起源于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9、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改:不是哲学,是世界观。

10、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

11、世界观人人都有,因而都是正确的。×

改:世界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1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因此与方法论无关。×

改: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

14、哲学是一成不变的。×

改:哲学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15、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6、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具体知识的总和。×

改: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改: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9、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

改: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强调精神文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0、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改: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不一定都是错误的。

2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改: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24、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

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

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

27、超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8、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29、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

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3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

3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

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3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与时俱进。×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观点。

3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观的基础上是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

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观的基础上是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3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6、1845年,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1846年马恩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

改:标志着马恩在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式创立。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改: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4、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可能有共同的属性。 ×

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有共同的属性。

5、物质就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

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6、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7、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改: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

8、艺术创作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去改造创作对象的观念性活动。×

改:艺术创作是实践活动。

9、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改: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

10、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改: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或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

改: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客观的,不能说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

12、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改:意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1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4、意识可以创造岀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改: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创造岀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15、意识是大脑所特有的机能,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改: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16、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

改:有了人脑就不一定会产生意识。

17、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根据图纸制造,说明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改:先有设计图纸,然后才根据图纸制造,说明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18、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

改: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9、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改: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20、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改:依据客观实际的重大判断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1、人们应该改变规律适应变化的情况。×

改:规律具有客观性,本身不可以改变。

22、按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改:办事情要想成功必须按规律办事,但并不是按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23、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4、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改: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有规律可循。

25、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不一定是规律。

26、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改: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7、正确的规律可以造福人类,错误的规律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改: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造福人类,违背规律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28、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9、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发生变化。×

改:人的意识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

30、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

改: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3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

32、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条件的。×

改: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33、正确发挥主观能够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

改: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够性的前提条件。

3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改: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2、人们可以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改: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可以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3、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

4、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改: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5、人类不仅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也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

改:人类不仅能影响和改变环境,不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

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体现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7、整体就是事物的全局,部分就是事物的局部。×

改:整体就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就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8、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

改:当各部分优化组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9、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0、人的认识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最终到达认识的终点。 ×

改:人的认识要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

11、任何运动变化都会成为发展。×

改:任何运动变化不一定都会成为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才是发展。

12、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3、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

改: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4、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辩证否定。 ×

改: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15、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先有量变,后有质变。 ×

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先有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6、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量变都必然引起质变。×

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7、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就是发展。 ×

改: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向上、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

18、事物的发展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可以结束。 ×

改: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1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质变。×

改:前句对,事物变化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后句错,发展是指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势,而质变则有下降的,倒退的,所以没有发展也会有质变

20、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 ×

改:前半句对;后半句错。 没有质变也有可能有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22、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改: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与是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直接关系。

23、只要抓住有利时机,事物就会产生积极变化。×

改:就是抓住有利时机,事物不一定就会产生积极变化。

24、矛盾就是危险与机遇相互依存,共处一个统-体。×
改:危险与机遇是一对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共处一个统-体。
25、危和机是同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转化,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改:危和机是即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26、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7、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改: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28、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不显著的量变引起的。×

改:事物的量变是由渐进的、不显著的量变引起的。

29、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改: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0、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1、事物的质变是由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引起的。×

改:事物的质变是由事物数量的增减到一定程度或场所的变更引起的。

32、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能够调整。×

改: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可以调整。

33、联系是必然的,要排除人生历程中的偶然联系。×

改:联系是客观的,有偶然联系,也有必然联系。

34、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准确识别事物的性质。×

改: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准确识别事物的性质。

35、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改: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6、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改: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37、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38、辩证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9、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

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0、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通过斗争性表现出来。×

改:矛盾斗争性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41、矛盾双方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改: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2、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改: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3、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改: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44、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4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4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改:矛盾分析法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

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9、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普遍性。 ×

改: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5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联系。 ×

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51、矛盾的特殊性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免费下载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1、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可以成为行动的动力。×

改: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的科学论断是认识,可以指导实践,但不是成为行动的动力。

2、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 ×

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

改: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性。 ×

改: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性。

5、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改: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因此,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

6、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认识指导的实践,导致失败。

7、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孤立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   √

8、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认识的目的是认识世界。×

改:读书也是认识的途径之一,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9、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一看实践,二看多数人的意见。×

改: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

10、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

改: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  ×

改: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观念不一定都是真理。

1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条件性。×

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3、真理再向前迈一步一定是更高的真理。×

改:真理再向前迈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14、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反复才能完成。×

改: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5、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改: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多个真理。×

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多个不同的认识。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生产资料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改: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

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社会意识总是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改: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5、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

7、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

改: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9、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1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

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11、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改: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1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3、改革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14、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6、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

改: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实践。

17、人民群众为群众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

改: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群众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

18、劳动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0、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决定作用。×

改: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

改: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3、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要看他获得多少劳动报酬。×

改: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为社会、国家和人民贡献了什么。

4、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改: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5、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主体对客体的积极意义。×

改: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6、价值观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7、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8、人只是价值的创造者,而不是价值的享受者。×

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11、在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了合理的价值判断。×

改: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

12、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改: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1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改:在阶级社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14、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改: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1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16、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个人利益为重。×

改: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

17、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18、只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改: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广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改: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意识形态的内容,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纯自然的东西也能成为文化。×

改:纯自然的东西不能能成为文化。

3、文化对经济、政治有时起决定作用。×

改: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4、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5、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自然而然就进步了。×

改: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6、文化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进步,只要是文化都是积极向上的。×

改: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进步,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7、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人,则文明是自然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自然界。×

改: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是人,则文化也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也是人。

8、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本身。×

改: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9、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是文化本身。×

改: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一经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10、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改: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1、文化具有主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改: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2、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改: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13、文化能够支撑、制约人们的行为。×

改: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

14、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5、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

改: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6、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改: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17、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核心思想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人文精神。×

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中华人文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

18、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扶危济困、守诚信、促进社会和谐、尚和合、求大同等。×

改: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属于核心思想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属于中华人文精神;扶危济困属于中华传统美德。

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20、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1、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改: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2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24、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改: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2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6、继承传统,注重保留非物质遗产的具体形式。×

改:继承传统,注重保留非物质遗产的内容和具体形式。

27、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改: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28、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关键在于以时代精神取代故宫传统文化。×

改:错在“”取代”。

29、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成功关键在于抛弃传统文化,打造全新形式。×

改:错在“抛弃”。

30、我们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改:我们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31、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拓展是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改: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拓展是创造性发展的要求。

32、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3、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物质力量。×

改: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3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35、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永恒不变。×

改: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36、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3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团结统一;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体现爱国主义。×

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勤劳勇敢;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属于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发展文化必须要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改:错在“消除”。

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3、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4、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改: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5、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尊重本民族文化。×

改: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6、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孤立的,也是完全封闭的。×

改:民族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完全封闭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多样性能使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同步发展。×

改:错在“同步发展”,不可能实现同步发展。

8、文化交融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9、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的障碍。

改: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交流,不仅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碍,而且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10、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11、坚持文化交流,就是坚持相互认同,消除差异。×

改:坚持文化交流,就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12、文化交流就是文化交融。×

改:文化交流不能等同于文化交融。

13、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改: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

14、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文化复古主义。×

改: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全盘西化论。

15、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16、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才能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改: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17、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全盘吸收外来文化。

改: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要反对封闭主义,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革命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3、中国共产党全盘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改: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5、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改:发展文化必须坚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

7、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只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行了。×

改: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10、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

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1、文化创作者的灵感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改: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2、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所有者。×

改: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13、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改: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4、“不忘本来”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改:“不忘本来”就是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15、“吸收外来”就是要全面吸收外来文化,全面开放。×

改:“吸收外来”就是要辩证取舍外来文化,开放包容。

16、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目的。×

改: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应该迎合群众需要,提供流行、时尚的文化。

17、只有是人民群众喜欢的文化作品,就具有恒久的魅力。×

改: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18、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改: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可能是先进文化,也可能是庸俗文化。

19、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文化工作者。×

改: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20、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要把握好中华传统文化、国外文化等资源。×

改: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2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落后文化。×

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22、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改: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都重要。

23、建立健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改: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24、文化自信就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改:文化自信就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

25、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决定社会发展。×

改: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发展。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改: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27、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多元指导,突出主流意识。×

改: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突出主流意识。

28、制度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9、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改: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选择性必修一全书易混易错汇总

小志思政网:www.gaozhong360.com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查看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第一单元

1、所有国家,包括一定阶级民主,也包括对其他阶级专政

提醒: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包括一定阶级民主,也包括对其他阶级专政

2、剥削阶级国家实行专制政体,现代国家采用民主政体

提醒: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大都实行专制政体

3、任何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提醒: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4、有什么样国体,就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的政体

提醒:说法过于绝对,否定了政休的相对独立性

5、政权组织形式不同,但它的阶级本质是相同的

提醒:说法错误,抹杀了政体的阶级性

6、我国的人民民主是全民的民主

提醒:民主具有阶级性

7、利益集团以掌握国家政权、统治国家为目标

提醒:利益集团不以取得政权或改变政权为目标

8、利益集团内部缺乏有效民主机制

提醒:利益集团有共同利益,内部具有有效民主机制

9、民主共和制政体与君主制政体本质上是一样的

提醒: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10、民主共和制政体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性质

提醒: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采用民主共和制政体

11、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提醒: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采用民主共和制政体

12、我国是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中央不干涉地方具体事务

提醒:我国是中央集权型的单一制国家。

13、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以独立行使外交权

提醒:在我国,特别行政区不具有外交权。

14、联邦制和单一制的主要差异是休现不同的国家性质

提醒:联邦制和单一制指的是国家结构形式,与国家性质无关。

15、联邦制和单一制的主要差异是国家维护的阶级利益

提醒:联邦制和单一制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6、台湾属于中国,它只是有相对主权的政治实体,而非主权国家

提醒: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台湾属于中国,它没有相对主权。

17、联邦制下各成员单位享有相对主权,其权力是由联邦政府授予的

提醒:各州把一部分权力转让给联邦政府,而不是权力是由联邦政府授予的。

18、美国中央与地方享有的权力是宪法和法律授予的

提醒:中央与地方享有的权力是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不是宪法和法律授予的

19、国务院督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提醒: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0、特别行政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提醒:特别行政区不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美国的联邦政府对州政府没有任何管辖权

提醒:美国的联邦政府对州政府具有管辖权,但州政府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22、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提醒: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23、主权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充分条件

提醒:主权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单元

1.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导致国际冲突的加剧。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世界多极化格局是一种发展趋势,未形成。

3.中国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主导力量。

中国在世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能说领导、主导。

4.广大发展中国家决定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是发展中国家决定的,而是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分化和组合的结果。

5.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正在形成。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

6.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是主导力量。

7.广大发展中国家引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引领业界多极化趋势。

8.大力发展经济是各国的核心利益。

各国的核心利益不完个一致。

9.中孟两国利益追求相同,外交政策也相同。

两国利益相同,外交政策不一定也相同。

  1. 疫情时代,国家关系的基本形式是合作。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合作、竞争、冲突。

11.综合国力的变化是国家问合作与冲突的根源。

国家利益的变化是国家问合作与冲突的粮源。

12.国家力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

国家性质和国家力量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

13.国际关系实质不存在民主。

国际关系存在一定的民主。

1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金砖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金砖国家合作是有共同利益,根本利益不一定一致。

15.我国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旨在积极维护各国利益。

维护自己国家利益是上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各国利益。

16.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不是内容。

  1. 我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了维护本目利益可以采取一切手段。

我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了维护本国利益采取合理正当手段。

18.各国应该摒弃木国的特殊利益,寻求更多共同利益。

维护自己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在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基础上,寻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1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和动力。

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和动力。

20.我国对外活动的落脚点已经超越自身的国家利益。

维护自己国家利益是上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1.我国的国家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我国的国家主张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同。

22.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23.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能够有效保障世界各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能够有效保障我国利益

24.加强贸易往来能够根除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隐患。

加强贸易往来有利于减缓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25.促进贸易往来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维护自己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6.中尼两国战略合作深入发展建立了新的全球治理体系。

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尚未建立。

27.中尼两国战略合作深入发展维护两国共同的根本利益

中尼两国战略合作深入发展维护两国共同利益,不是根本利益。

28.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决定国家问的关系。

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 中意两国及其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中意两国有共同利益,根本利益不一致。

  1. 维护国家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1. 称霸与反霸的斗争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2.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求同存异,把扩大的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

维护自己国家利益是上权国家对外活动的面发点和落脚点

33.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经济上同舟共济、坚持零和博弈,反对单边主义。

零和博弈是错误的,我们要互利共赢。

  1. 世界各国都已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35.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是引起国家问摩擦和冲突的根源。

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问摩擦和冲突的根源。

36.深化合作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37.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应走结伴结盟的国与国交征之路。

我们是合作伙伴关系,不结盟的

  1.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应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

39.中国政府主张:全球加强防控合作,提升公共卫生水平。这一主张坚持互利共赢,凸显我国拥有全球治理的话语权的主导权。

我国拥有全球治理的话语权的主导权,主导是错误的。

  1. 美国介入国际事务是解决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

4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41.各国曾然齐政策都是山本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决定的。

各国的外交政策都是本国的国家利盗和国家性质决定的。P43

42.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决定力量。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P46

43.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居领导地位。

中国在国际中作用,不川“领导”、“主导”、“决定”。

44.中国的发展战略上主导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在国际中作用,不用“主导”

45.中国推翻了已有的国际规则,实现全球治理体系的创新。

已有的国际规则没有推翻。

46.中国把维护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作为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维护自己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7.我国立足于国际安全,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我国立足于我国国家利益

48.国际关系是由国家问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的

49.中国坚持国际利益至上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

中国坚持本国利益至上

50.中国外交顺势而为,积极转变外交政策。

坚持我国外交政策

51.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以实际行动维护各国的根本利益。

各国根本利益不一定一致,

52.中国的承诺和担当展现了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1.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更好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所有利益。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更好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

  1.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1. 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高于共同利益

56.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各国的利益。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57.和平与抗疫是当今前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 中国践行大国责任,在解决国际疫苗接种不平衡问题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决定性作用,太绝对。

第三单元

1.全球通讯工具的发展决定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全球通讯工具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不能用“决定”。

2.跨国公司彻底解决了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资金难题。

跨国公司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建设的资金难题

3.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百利而无一害。

经济全球化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4.多国分散生产会增加手机的生产成本。

多国分散生产会降低手机的生产成本。

5.华为手机的跨国生产旨在扩大世界市场。

华为手机的跨国生产旨在普利,企业是以营利为口的

6.资本跨国运动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体制基础。

运输和通讯手段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业化提供体制基础。

7.应该拒绝跨国公司的本上化,尽量保持跨国企业的独立性。

应该进行跨国公司的本工化。

8.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提高国内市场的准入门槛。

为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降低国内市场的准入门槛。

9.发展中国家处于全球化价值链条的高端。

发展中国家处于个球化价值链条的底端。

10.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有利也有弊

11.完善全球治理,摒弃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

对传统全球治理机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使经济全球化更具有包容性。

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使经济全球化更具有包容性

13.中国对外资企业取消投资门槛。

可以降低门槛,但不能取消

14.中国积极主导全球化进程,致力于建立国家经济新秩序。

“主导”错误

15.增强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消除贸易壁垒。

消除贸易壁垒,太绝对。

  1. 我国应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消除意识形态差别。

消除意识形态差别,太绝对

17.跨旧公司缓解了个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跨国公司会加剧个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18.跨国公司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最好形式。

最好形式,夸大作用。

19.贸易保护主义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武器。

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经济个球化

20.我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我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能说“决定"

21.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主导世界,错误

22.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我国目前未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23.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出发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出发点。

24.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贸易便利化和投资全球化。

经济个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贸易、金融全球化

25.我国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要不断扩大出口,减少进口。

中国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就要进口,又要出口。

26.我们可以与其他发达国家结盟,增强与美抗衡的实力。

我国不与其他国家结盟

27.经济全球化需要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经济个球化需要发达国家承扣更多的国际责任。

28.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应将自主创新作为当前中心工作。

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

29.我国是经济个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我国是经济全球化受益者,不能说最大。

30.开放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31.我国将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上线。

我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上线。

32.跨国公司向国外转移表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跨国公司的国外转移属于正常的企业行为。

33.经济全球化保障了所有国家的利益。

“保障所有国家的利益”太绝对

34.经济全球化能推动世界各国生产关系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能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35.贸易保护主义会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贸易保护主义是保护本国的经济安全。

36.中国自主降低关税水平将对中国产业造成严重冲击。

中国自主降低关税水平将对中国产业造成一定冲击,而不是严重冲击。

第四单元

1.国际组织是伴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是伴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

2.每一个国际组织的建立都是为了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

国际组织成立的初衷各不相同,并不是每个国际组织的成立都是为了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

3.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活动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非政府问的国际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可以参加。

4.国际组织是有若干主权国家联合建立的经常性组织

国际组织指的是若干国家的政府或民间团体经协商联合建立的经常性组织

5.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基石,日益重要的行为主体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石p85

6.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是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

7.联合国有权利解决阿富汗的权力过渡问题

阿富汗的权力过度问题是其自身内部问题,联合国无权处理。

8.“一带一路”建设中非深化全面合作,有利于非洲加快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打造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打造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错误

9.欧盟是实现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

联合国是实现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

10.我们要加快中国与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

中国与非洲不存在区域一休化

11.联合国代表世界各国的利益

联合国不代表世界各国的利益,起协调作用

12.主权是联合国赋了各国的不可侵犯的权力。

主权国家的权力不是联合国赋子的

13.安理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

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

14.我国维护和捍卫联合国的领导地位,参与联合国各项工作

联合国“领导“错误,“各项工作”太绝对,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一切活动。

15.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决定“错误,可以说“重要”

16.中国向该基金注资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全球治理机制中的核心地位

“核心“错误

17.中国在联合国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联合国“领导“错误

18.我国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个的主要责任P90

  1. 中国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主导错误

19.联合国秘书长有权决定联合国的改革

联合国秘书长无权,他负责日常事务P90

20.20国集团是推动个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最上要平联合国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最主要平台

20国集团是一个世界性政府间一般性的国际组织,20国集团主要讨论全球重大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1.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巩固了新兴市场国家间的国家联盟

“联盟”错误

22.打击恐怖主义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

打击恐怖主义不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世界和平与发展

23.亚投行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得到各国的一致认同

“各国的一致认同”太绝对

24.亚投行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

亚投行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

25.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是各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维护自己国家利益是各旧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金砖国家举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7.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P31

28.亚投行的建立旨在提高中国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控制力

中国控制别国,是错误的

29.联合国以共同体方式实现追求公民富裕生活的目标

欧盟以共同体方式实现追求公民富裕生活的目称P95

30.联合国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

欧盟是一休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P94

31.联合国为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确立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联合国不能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

32.中国将在联合国领导下建设维和待命部队

联合国“领导”错误

33.金砖国家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P96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选择性必修2 《法律与生活》易错易混

小志思政网:www.gaozhong360.com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查看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所有关系。(     )

分析: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并不是所有关系。

2.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德治。(     )

分析: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有主次之分。

3.自愿原则,就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可以不受限制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

分析: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不受限制的,当事人自愿实施的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即民事主体还应该遵循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等其他的民法基本原则。

4.自然人的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所以人格尊严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

分析: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5.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均享有姓名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权利。(     )

分析:依据民法典,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6.对社会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人,我们可以人肉搜索,让大家对其防备。(     )

分析: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第二课 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

1.物权平等保护原则就是指私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

分析:物权平等保护原则要求,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2.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对合法的私有财产无能为力。(     )

分析: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3.在现实买卖交易中,买方付了钱就一定能够取得物的所有权。(     )

分析: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因不动产与动产而有所不同。其中,对于房屋等不动产,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到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对于动产,所有人按照转让财产所有权的意图,直接把财产交给对方占有,对方就取得了该财产的所有权。所以,买方付了钱不一定能够取得物的所有权。

4.法律规定众多类型的物权,是为了保护物权不受侵犯。(     )

分析:法律规定众多类型的物权,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动产与动产的价值,做到物尽其用。

5.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是指抵押。(     )

分析: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是指抵押;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是质押。

6.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是50年。(     )

分析:作品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是有保护期限的。著作权属于自然人的,保护期是作者的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保护期是作品发表后50年,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保护。著作权保护期届满,该作品就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仍受法律保护。

7.专利有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保护期都是20年。(    )

分析: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算。保护期满以后,这些发明创造就进入公共领域,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

8.商标只有注册才可以使用。(     )

分析:商标未经注册也可以使用,商标获得注册之后,商标注册人才享有注册商标专用权。

第三课 订约履约 诚信为本

1.在订立合同过程中,要约就是要约邀请。(     )

分析: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生效的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不具有法律意义。

2.受要约人一旦做出承诺,不管什么内容,就不能再改变。(     )

分析:如果受要约人的承诺和要约人的意思表示内容一致,就立即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受要约人的“承诺”可能增加新的内容,对原来的要约内容进行了实质性变更或者超过了要约要求的期限,此时,该项“承诺”转化为新要约,需要原来的要约人作出承诺,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后,发生法律效力。

3.订立合同就当然意味着合同生效。(     )

分析:订立合同并不当然意味着合同的生效。如果合同内容出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可能导致合同全部或者部分无效;如果合同的主体不适格或者因欺诈、胁迫导致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也会使得合同存在瑕疵或者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约束力。

4.法律采用鼓励交易原则,从宽认定无效合同。(     )

分析:法律采用鼓励交易原则,从严认定无效合同。当合同效力发生争议时,尽量解释为有效。

5.我们常说“空口无凭”,订立合同必须是白纸黑字的合同书才可以。(     )

分析:除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取特定形式外,只要各方当事人形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就是订立了合同。无论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甚至直接履行的行为都可以产生合同。

6.当事人应当遵循遵守约定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

分析: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及保密等义务。

7.合同一旦订立,就不得变更。(     )

分析:合同订立后,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当事人会有改变或者解除这种法律约束的想法。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8.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同时选择适用违约金和定金条款。(     )

分析:在合同订立时,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双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两者不能同时选择。

9.合同订立后,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合同,否则须承担违约责任。(     )

分析: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合同,否则须承担违约责任。

10.一旦遇到不可抗力,违约方就不必承担履行合同的义务。(     )

分析: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或不可抗力时,根据这些情形对合同履行所造成的影响,可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并非不必承担履行合同的义务。

第四课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1.在民法规定的侵权责任承担方式中,每种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只可以单独适用。(     )

分析:民法规定的多种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2.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分析: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不管能不能证明尽到管理职责,都应当承担责任。(     )

分析: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4.行为人如果主观上不是故意的,可以不承担侵权责任。(     )

分析: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往往并不影响其承担民事责任,但过错程度对于衡量其责任大小具有法律意义。

5.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就是无过错侵权责任。(     )

分析: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是过错推定责任;法律规定无过错侵权责任的,则行为人只要损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不论其有无过错,均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才是无过错侵权责任。

6.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     )

分析:在特定的情形中,使用作品不需要著作权人同意,也不必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合理使用。在某些情形中,除非权利人事先声明不许使用,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直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使用费,这属于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

7.相邻关系是对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     )

分析:相邻关系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或延伸。

8.远亲不如近邻,相邻关系的处理都应按照当地习惯。(     )

分析: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法律、法规对处理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

第五课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

1.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就没有抚养的义务了。(     )

分析: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2.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抚养的义务,应履行对父母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

分析: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的义务,父母对子女负有抚养的义务。

3.有赡养能力,而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情节严重的要承担民事责任。(     )

分析:有赡养能力,而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须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无赡养能力的子女可以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

分析:所有的子女都应该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

5.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成年子女给付抚养费。(     )

分析: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而不是抚养费。

6.继承人获得被继承人的遗产,对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不承担清偿责任。(     )

分析:对于被继承人未偿还的债务,继承人在继承的遗产范围内承担清偿责任,超过部分不负清偿责任,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除外。

7.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中,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和兄弟姐妹。(     )

分析: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中,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和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8.法定继承的法律效力优先于遗嘱继承。(     )

分析:遗嘱继承的法律效力优先于法定继承。

9.遗嘱人订立遗嘱后不可以变更或撤销。(     )

分析:在遗嘱发生法律效力之前,遗嘱人可以随时变更或撤销其所立遗嘱。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10.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法律认定为准。(     )

分析:遗嘱人立有内容相抵触的前后数份遗嘱,以最后的遗嘱为准。

第六课 珍惜婚姻关系

1.民法典规定了婚姻自由,所以想结婚就结婚,想离婚就可以离婚。(     )

分析:婚姻自由是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想结就结,想离就离,结婚是有条件的,离婚也是有限制的。

2.符合结婚条件,举行了结婚仪式,两人就算结婚了。(     )

分析:法律要求结婚必须履行登记程序,进行结婚登记是确立婚姻关系、明确夫妻双方权利义务必经的法律程序。

3.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可以申请离婚登记,当事人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机关要尽快发给离婚证。(     )

分析:申请离婚登记后三十日届满,当事人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三十日被称为离婚冷静期,如果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4.凡由人民法院管辖和处理的离婚都是裁判离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这称为协议离婚。(     )

分析:协议离婚是当事人双方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并就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协议。法院先调解,挽回婚姻,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离婚。

5.夫妻平等意味着夫妻在生活中均等。(     )

分析:夫妻平等意味着夫妻在生活中平等行使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平等不是均等,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并非指夫妻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一一对等。夫妻平等需要考虑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合理分工,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6.根据传统,孩子必须跟爸爸姓。(     )

分析:夫妻人身关系的平等强调夫妻双方的人格独立。双方所生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传统不能违背法律规定。

7.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个人工资属于个人财产。(     )

分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受赠的财产,但是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8.夫妻共有共同财产,也应当共担对外债务。(     )

分析:如果夫妻之间没有约定财产,共有共同财产也共担对外债务,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第七课 做个明白的劳动者

1.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唯一法律。(     )

分析:我国的主要劳动法律、法规除劳动法以外,还包括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

2.劳动法只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权益。(     )

分析: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不仅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各项权利,也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

3.进行特殊劳动保护违背了劳动者平等竞争原则。(     )

分析:劳动法注重对未成年工、残疾劳动者等特殊劳动者的劳动保护。这样做并未违背劳动者平等竞争的原则,而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无论是加强特殊劳动保护,还是强调劳动者平等竞争,都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签订劳动合同可以是口头的。(     )

分析: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5.只要是无效劳动合同,合同双方就不需要再承担任何责任。(     )

分析:无效劳动合同分为部分无效和全部无效两种情况。部分无效的,有效部分还可以继续执行;全部无效的,劳动合同没有法律约束效力。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6.劳动者的权利比义务重要。(     )

分析:权利与义务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劳动者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7.保证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意味着不能加班加点。(     )

分析:保证劳动者的休息休假并不意味着一律不能加班加点。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作为对劳动者牺牲休息或休假时间的回报,用人单位必须向劳动者支付高于正常工资的加班工资。

8.所有劳动争议均是由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引起的。(     )

分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纠纷,就会出现劳动争议。这些争议既可能由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引起,也可能由劳动者未履行劳动义务损害用人单位权益引起。

9.申请协商、调解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途径。(     )

分析:申请协商、调解并非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途径。如果当事人不愿意协商或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当事人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后不履行,都可以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仲裁申请,由仲裁委员会依法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

10.出现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

分析:根据劳动法律、法规,除特定情形外,未经劳动仲裁程序,当事人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课 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

1.每个人都可以创业,所以创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

分析:在实践中,创业项目虽然很多,但创业成功并不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各种各样,创业者有必要在创业之前了解相关法规,学会风险管理。

2.出资人需要对经营主体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

分析:根据法律规定,不同形态的经营主体在成立条件、出资人的责任承担等方面有所不同。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出资人承担的是无限责任;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出资人承担的是有限责任。

3.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就是要让企业公开其所有信息。(     )

分析:国家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开。但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企业是不需要向社会公开的。

4.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有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正常的。(     )

分析: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为了获得利润,可能会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市场调节弊端的体现。但是,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不允许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作为企业,应该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5.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用来规范实体店,对网店是无法规范的。(     )

分析: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同样应当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各项规定。无论是实体店还是网店,其经营行为都要合法合规。

6.经营者应当维护消费者的所有利益。(     )

分析:利益有合法和非法之分。经营者应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即使是合法利益,也不是全部都应当由经营者维护。

7.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益,仅对自己有利。(     )

分析:消费者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仅对消费者本身有利,而且对生产经营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8.所有企业都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

分析: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要缴纳企业所得税。除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外,其他企业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九课 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1.和解与调解是一回事。(     )

分析:和解与调解并不是一回事。和解是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达成合意,解决纠纷。调解是指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

2.产生纠纷时,选择仲裁方式比起诉好。(     )

分析:解决纠纷的手段没有敦优轨劣。除了法律规定不能采用仲裁的情况外,当事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具体分析仲裁和起诉哪一种方式更适合自身的情况。

3.所有的纠纷都能用仲裁方式加以解决。(     )

分析:不是所有的纠纷都能用仲裁方式解决。不能仲裁的纠纷包括:①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②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4.到法院打官司是件丢人的事情。(     )

分析:诉讼(打官司)是当事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手段,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要懂得拿起法律赋予的权利来维权。

5.任何刑事诉讼都可以由当事人提起诉讼。(     )

分析: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6.任何纠纷都可以选择仲裁。(     )

分析:下列纠纷不能仲裁: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7.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好途径。(     )

分析: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各个方式各有优缺点,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而不一定是最好的。

8.三大诉讼差异显著,所以刑事诉讼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分析: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9.诉讼的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诉讼(     )

分析: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行政诉讼主要由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1.只有在案件当事人申请的情况下,有关办案人员才有必要回避。(     )

分析:我国回避的方式包括三种情况,分别是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除当事人申请有关办案人员进行回避外,办案人员也可以自行回避,此外,有回避决定权的机关或负责人也可以直接作出决定,告知或责令有关办案人员回避。

2.法律援助都是针对经济困难群体实施的。(     )

分析:法律援助的受援对象为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

3.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没有差别。(     )

分析: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有差别,具体如下:法庭调查是法官主导的纠问。法庭调查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让法官查清事实。举证、质证、询问证人等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法官的。法庭辩论是当事人的自由发言,法官只是充当裁判。

4.法律事实与生活事实一定一致。(     )

分析:在诉讼案件中常出现的“事实”指的是法律事实,它和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生活事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决定诉讼胜负的是法律事实,而不是生活事实。在多数情况下,法律事实和生活事实可以达成一致,但还有许多生活事实由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无法成为法律上认可的法律事实。所以,法律事实与生活事实不一定一致。

5.承担举证责任的都是原告。(     )

分析:在民事诉讼中,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6.起诉应向原告所在地的法院提出。(     )

分析:起诉应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为级别管辖,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为地域管辖。

7.由于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因此二审裁判就是终审裁判,无论何种情况当事人都不能再上诉。(     )

分析: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二审裁判就是终审裁判,当事人不能再上诉。但是当事人认为二审裁判仍确有错误的,还可以在法定期限内申请再审,即审判监督程序。

8.在诉讼中,我国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    )

分析: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决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不实行。

小志思政网:www.gaozhong360.com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查看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逻辑与思维》易混易错

小志思政网:www.gaozhong360.com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查看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按教材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1.狭义的思维与认识同义。  ( × )

解析: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 × )

解析: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 × )

解析:思维本身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此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形象思维是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 ( × )

解析:形象思维是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抽象思维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5.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和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 ( × )

解析: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

6.思维是在头脑中产生的  ( × )

解析: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的。思维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1.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 × )

解析:解析: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 × )

解析: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 × )

解析: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

4.有人问:“有没有飞碟?”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 × )

解析: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有没有飞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认识问题。排中律只是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必须马上肯定一个。

5.“小张去年还是团员,今年已经是党员了。”这句话符合同一一律的要求。  ( √ )

解析: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时间变化了,小张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小张去年还是团员,今年已经是党员了”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1.科学精神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 × )

解析:错误;科学主义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科学精神是指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最普通的科学意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故原观点错误。

2.正确思想来自于科学思维。( × )

解析: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3.科学思维是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前提。( × )

解析:错误;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4.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 √ )                                   (   )

5.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其正确性是无条件的。  ( × )

6.科学思维是辩证思维的方法论前提。( × )

解析: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7.正确思想来自于科学思维。( × )

解析: 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8.科学精神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 × )

解析:科学主义把科学看成是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只重视科学的使用功能。科学精神是指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最普通的科学意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1.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 )

解析:概念的内涵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概念的外延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2.“动物”与“马”存在种属关系。( × )

解析:“动物”与“马”存在属种关系,“马”与“动物”存在种属关系。

3.明确概念的内涵需要运用划分的方法。( × )

解析:明确概念的内涵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运用划分的方法。

4.定义项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 )

解析:定义项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5.“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这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 √ )

解析:选票还包括弃权票。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1.性质判断必须主项、谓项齐全。            ( √ )

2.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就无法形成判断。      ( × )

3.所有判断都需要量项。                    ( × )

4.联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 )

5.各联言支都正确,联言判断才正确。( √ )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1.推理的目的和结果是得出新的判断。( √ )

2.换质与换位推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 )

3.各联言推理的联言支和结论都是真的。( √ )

4.联言推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判断形式。( × )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1.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 )

解析:错误。完全归纳推理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必然推理。

2.只要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就能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 × )

解析:错误。要使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保真性,除了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以外,还需要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1. 人们看到千千万万的天鹅每一只都是白的,于是得出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推理是必然推理。( × )

解析:错误;这一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即不能必然推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4.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进行类比( × )

解析:错误。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进行类比,两个事物的属性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5.类比和比较都是一种推理。( × )

解析:错误。类比是一种推理;比较不是推理,比较只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

  1.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仿生技术所运用的模拟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方法。

解析:错误;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仿生技术所运用的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

7.类比推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 )

8.可以从性质、功能、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 √ )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

1.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核心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解析: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2.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绝不能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解析: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

3.辩证思维的发展和人们对辩证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觉走向自发的过程。

解析:由自发走向自觉

4.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和动态性,反对独立性和静态性。

解析: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相对的静态性;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5.分析方法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具体。

解析:其优点是精确

6.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因果分析法的体现。

解析:矛盾分析法

7.分析与综合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思维方法。

解析: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8.定性分析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解析:矛盾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的性质。)

9.整体性的辩证思维有利于科学地处理“此”与“彼”的关系。( √ )

10.动态思维要求把握事物发展的动态性、暂时忽略其静态性。。( × )

11.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 √ )

12.要在对整体的认识指导下进行分析。( √ )

第九课 理解质变互变

1.量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 )

解析: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2.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前提,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 )

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量的稳定性的质的规定性。( × )

解析: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4.关节点是事物质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量变的节点。( × )

解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5.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就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 )

解析: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1、辩证否定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

解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2、肯定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 )

解析:在事物内部,肯定方面处于优势,事物保持原有性质和自身存在。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事物改变自己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

3、辩证否定中的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事物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 × )

解析:辩证否定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事物矛盾统一体的否定;肯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事物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且不是照搬,而是改造、包含。

4、相对于否定阶段,肯定阶段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 )

解析: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否定包含肯定,否定阶段具有更丰富内容,是较后、较高的环节,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5、分离是将对象分割、抽离,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 )

解析:分离是起始环节,提纯才是关键环节(排除干扰,单一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性质和规律)

6、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 )

解析:思维抽象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是对事物零散、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不可能成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具体是关于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是思维活动的结果、终点。

7、概念是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这一思维上升的桥梁( × )

解析:概念是思维上升的起点,但并非所有概念都是。只有选择合适的上升起点,才能使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概念中逐一展现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是思维从抽象走向具体的桥梁。

8、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在理性层次上进一步上升的两个独立阶段( × )

解析: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理性认识层次上升的阶段。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十一课 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1.聚合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聚合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 × )

解析: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

2.联想思维的“想象”,包含着构思、畅想甚至是幻想。( × )

解析:联想思维的“畅想”,包含着构思、想象甚至是幻想。

3.人人都有联想思维,其水平和能力也是相同的。( × )

解析:人人都有联想思维,但其水平和能力并不相同。

4.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 )

解析: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是提高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5.想象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 × )

解析: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

6.想象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 )

解析: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1.逆向思维不属于创新思维 ( × )

解析:逆向思维是通过反向求索,有利于解决难题,因而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

2.逆向思维就是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倒着来”( × )

解析:这是把生活实际中的逆反心理当成逆向思维。面对生活中的多种难题,要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若做什么事都“倒着来”“顶着干”只能把问题搞乱。

3.逆向思维比正向思维效果好,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 )

解析: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究竟是哪种思维方法的效果好,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要正向思考,也不是时时处处都要逆向思考,若有意识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思考,可以避免思维的僵化与极端化,从而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4..聚合思维的功能就在于揭示出已有的东西。( × )

5.在解决问题阶段,需要先聚合后发散。( × )

6.个人应运用智力激励法进行思维发散。( × )

7.进行思维发散,需要把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合起来。( √ )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1.思维总是落后于事物发展状况。( × )

解析: 思维落后于事物发展状况,是所谓的“后知后觉”或者“不知不觉”,而能够对事物发展情况作出正确预测的,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先知先觉”。“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

2.超前思维的基本品质——“先知先觉”。( × )

解析: 超前思维的基本品质——善于反思、勇于质疑。

3.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预测性和确定性的特征。( × )

解析: 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

4.超前思维的方法有矛盾分析方法、联想的方法和坚持辩证否定观。( × )

解析: 超前思维的方法有矛盾分析方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和注重调查研究。

5.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 )

解析:×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推理的方法。

6.超前思维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情况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物的发展情况离不开想象。( × )

解析:×超前思维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情况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的发展情况离不开调查研究。

7.推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 )

解析: 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8.有了超前意识,提高了超前思维水平,就能够成长成才。( × )

解析: 培养超前意识,提高超前思维水平,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能否成长成才取决于很多因素。

小志思政网:www.gaozhong360.com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查看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资源下载(付费资料请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支付下载。手机访问目前不支持微信支付,仅支持支付宝支付)
下载价格免费
请先注册登录本网站再下载(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下载资料),客服微信:aixiaozhi5 手机:199 7359 5357
常见问题
如何下载本站付费资料?
下载本站付费资料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付费下载,手机打开本网站可能无法支付成功哟。若使用手机端打开本网站支付,请选择支付宝付款,不要使用微信支付。电脑打开本网站则可以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资料无法下载怎么办?

下载本站资料,请不要使用微软Microsoft Edge浏览器,请使用其他浏览器,比如360浏览器QQ浏览器2345加速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等非Edge浏览器。

资料下载后无法打开怎么办?
建议使用2345压缩软件解压文件,https://haozip.2345.cc/
使用WPS打开PPT和word文档,https://www.wps.cn/
本站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本站客服微信 aixiaozhi5 手机19973595357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39447.html
0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