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追求智慧的学问
总议题:哲学是谁?
【课标要求】
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为核心内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价值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课围绕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展开。第一框“追求智慧的学问”,阐述了哲学的起源、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知识。学习本框题,帮助同学们走进哲学,初步树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观念。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哲学,对哲学有新鲜感和憧憬感,对哲学的理解处在肤浅的阶段,所以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走进哲学,认识哲学,体悟哲学。
【学习目标】
1.通过事例和情景体验,让学生走进哲学,认识哲学,体会哲学与时代、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认同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2.通过生活中富有哲理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内涵与起源,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增强学生科学精神。
3.通过事例和情景体验,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学习和生活,提高公共参与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哲学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难点:理解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分析法等
【教学素材】
结合学生熟知生活实例,通过中外哲学家经典思想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呢?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展示表达。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集中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而审视和思考就会带领我们进入哲学领域。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哲学知识。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样的哲学?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走进哲学,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创造更亮丽的青春。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追求智慧的学问》,我们要集中研究的议题是“哲学是谁?”从标题来看,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
新课讲授
议题一:哲学从哪儿来?
一、哲学的起源
探究活动一:请谈谈你对“哲学”的理解
哲学(Φιλοσοφία)按其希腊语词源是“追寻智慧”的意思。中文里,“哲”起源很早,其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尔雅》中说:“哲,智也。”《说文解字》中说:“哲,知也。”在古汉语中,“知”通“智”。“哲学”的英语单词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希腊语的拉丁字母拼法)。它由philo(爱、追求)和sophia(智慧)构成,意思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探究活动二:阅读中外哲学家对“哲学”的理解,回答问题。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科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它是哲学的开端。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
黑格尔认为,哲学以绝对精神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1)他们对哲学理解的共同点是什么?
(2)哲学是从人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吗?
(3)哲学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吗?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
点拨:
(1)他们对哲学理解的共同点是什么?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古希腊语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智慧是从人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吗?
哲学智慧不是从人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吗?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小结:哲学的起源
1.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2.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议题二:哲学是什么?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在前面第一部分,我们知道了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接触周围的事物,都会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对世界的一定看法。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那么,哲学是谁呢,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探究活动三:阅读下列观点,回答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以何种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方向和道路是什么?人究竟能不能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如果有,它的规律是什么?
(1)这些观点有何共同点?
(2)世界观就等于哲学吗?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
点拨:
(1)这些观点有何共同点?
它们都是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就等于哲学吗?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
小结: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世界观 | 哲学 | ||
区
别 |
含义 |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
形成 | 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 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 | |
特点 | 是零散的、不自觉的。 |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 |
联系 | ①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
探究活动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来做事做人。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指望得到上天的恩赐;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有人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具有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有人自以为看破红尘,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冷漠无情,毫无爱心,无所作为。
材料二:有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家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秀才第二天赶紧找了个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叹气道:“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看见了感到非常奇怪,就问他:“不是明天才考试吗,怎么今天你就要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我倒觉得,这次你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这次你有备无患吗?”
探究: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
点拨: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小结: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 | 方法论 | |
区别 |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
联系 |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两者统一于哲学。 |
议题三:哲学是具体科学吗?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探究活动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周易》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超越经验领域,从而到达了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的领域的一门学问。
思考:从具体的“器”中概括出“道”,从具体的经验领域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最高本体”。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
点拨:概括与总结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具体知识,这些知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即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一类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即社会科学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还有一类是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即思维科学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探究活动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恩格斯说:“自然研究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蹩脚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某种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结合科学与实践的发展,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讲解。
点拨: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从不断发展的具体科学知识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作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偏离正确方向,走弯路,甚至失败。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小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 | 具体科学 | |||
区别 | 研究对象 | 整个世界 | 某一具体领域 | |
任务 |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 ||
作用 |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 ||
联系 |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
注意 | 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①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②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
【板书设计】
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的起源
1.哲学的本义
2.哲学的起源
3.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世界观的含义、形成、内容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知识的分类及内容
2.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