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界的物质性
总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课标要求】
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材分析】
“探究世界的本质”主要内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物质和意识的概念,通过论证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哲的产生、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展开对世界本质的探讨,学生能够很轻松的理解,同时在课前又让同学们对本框内容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掌握起来会好很多。
【学习目标】
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提升辨别能力;
2.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指导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难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的本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等。
【教学素材】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中外经典哲学故事等,带领学生探讨世界的本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第二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到底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新课讲授
议题一:自然界的本质是什么?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圣经》中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休息日。
材料二: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思考: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宇宙、地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说明了自然界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
点拨:天地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探究活动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
点拨:
(1)古代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把物质等同于了具体的物质形态。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客观实在。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提示:
(1)物质的客观性:指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知识拓展1:比较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
区别:
①“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除了包括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比如,他人的意识对于我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说是“客观实在”,因为不论谁的意识都不属于物质范畴。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知识拓展2:比较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小结: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议题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探究活动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古猿逐步由森林迁徙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林栖转变为地栖。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自然因素。
(1)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2)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
点拨:
(1)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2)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从人类社会的构成看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小结: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议题三:意识起源于哪里?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探究活动四:观察图片《意识的产生过程》,回答问题。
(1)意识是从来就有的吗?
(2)为什么没有劳动和社会交往,再复杂的动物心理也不能自发地发展为人的意识?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
点拨:
(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探究活动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脑不仅在质上而且在量上都与其他高等动物的大脑有明显区别。现代科学证实,人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仅大脑皮层就有140亿个神经细胞。现代人脑的重量约为150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1/5;黑猩猩的脑重量不足40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1/150;大猩猩的脑重量约540克,大致相当于其体重的1/500。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2016年3月9—15日,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在与世界围棋冠军的比赛中获得了胜利。机器人索菲亚(Sophia)不仅可以模仿人的一举一动和面部表情,甚至拥有灵敏的反应能力,能够与人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
(1)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是否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
(2)智能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拥有自主的意识吗?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
点拨:
(1)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是不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的,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
(2)智能机器人不能像人一样拥有自主的意识。智能机器人的脑不是人脑。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
提示:人脑不等于动物脑,也不等于电脑。
探究活动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为什么“说大话”“描神画鬼”等都不是凭空创造的?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引导、归纳讲解。
点拨: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小结:
意识的本质原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板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什么是物质?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人类社会的构成看:构成要素具有客观性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