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执教者 | ||
解读理念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要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本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情境和问题带动教学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充分思考、积极合作、加强交流,学会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整节课的设计都贯穿着情感教育,促进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
解读学生 | 1.学生学习基础分析:通过前面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生活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准备了一定知识的基础。
2.学生能力分析 :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3.学生心理分析: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我们社会的发展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高二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社会很多的价值诱因导致他们选择与判断的迷茫,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
|||
解读教材 | 内容标准 | 学习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 ||
教材地位 | 第六课有三个框题,分别是《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其中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是第六课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因此,《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框题,在六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
教学目标 | 1.理解价值判断的含义,价值判断的属性和性质。
2.识别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表现。 3.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联系实际,培养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5.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在价值冲突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
|||
教学资源 | 教材、案例、图片、课件 | |||
教学重点 | 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
|||
教学难点 | ||||
解读方法 | 教学方法 |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探究,适时评价小结。 | ||
学习方法 | 学生自主探究,重点知识整理笔记。 | |||
教学手段 | 多媒体、校本资源、黑板 | |||
教学准备 |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好课前预习。
2.教师教学准备,认真收集与贴近学生生活有关的电影、图片等材料,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相应场景,设置不同问题;认真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性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前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做出准备。 |
|||
教学过程 | 环节一:【情景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u 教师活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是独生子女还是有哥哥姐姐呀? u 学生活动:独生子女。 u 教师活动:那这样子看起来同学们是独生子女居多。想必同学们都知道国家出台的二胎政策,你愿意你爸妈再给你生个弟弟或者妹妹吗?为什么? u 学生活动:不愿意,因为我怕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就不以我为中心了/愿意,因为我想要一个弟弟妹妹。 u 教师活动:老师看同学们的呼声都是一半一半的,不管大家的想法如何,肯定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进入我们今天的新课学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环节二:新课传授 情境一:再生一个好,所以选择再生一个 情景二:再生一个不好,所以选择不生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明白价值判断是认知,价值选择是行为,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 u 学生回答:略 u 教师点拨:如果你爸爸妈妈有生二胎的想法,但是要综合各方面后才最终决定到底是生,还是不生。这就涉及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问题了。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呢?我们来看一下课本给它下了一个什么定义。判断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判断,一种是价值判断,先有事实判断,后有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人们会做出价值选择。不管是判断还是选择,都属于社会意识,既然是社会意识,那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你爸爸妈妈生了二胎,发生了这件事情,这是社会实践,基于社会实践,我们会做出事实判断,哦,这件事是真的,然后我们作出价值判断,我要当哥哥姐姐了,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我选择接受他,和他一起玩,这是价值选择。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下面我们来巩固一下这个知识点,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 D ) ① 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 这些花儿很漂亮 ③ 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④ ④这些水果真香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u 学生活动:选D
情境三: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从“人多力量大”——鼓励生育,到“计划生育”——鼓励“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单独二孩”政策——生育政策适当放宽,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全面二孩”。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让学生明白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问题一:为什么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了不同的人口政策,你知道原因吗? u 学生回答:略 u 教师点拨:刚才讲的这些是影响价值的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时间、地点、条件变了。这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外在因素也就是客观因素。这体现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这个特点有何意义?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的各种价值观念,使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前,单独家庭生二胎是不合法的,实施后生二胎是合法的。当然,这还个过渡期的问题。再比如快的打车软件原来补贴13元,打车人数比以前增加了。补贴现在降至5元,打车人数比以前减少了。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因时而变,也就是与时俱进。 问题二:图片中不同人为何观点不同?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各抒已见中明白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差异性。) u 学生回答: u 教师点拨:这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什么特点?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具有差异性。图片中的妈妈和爸爸想给他生个妹妹,但是他想要个哥哥。就好比如,三个人同时看到维纳斯雕像,医生说:“一个残废人!”。老爷爷说“有伤风气!”。艺术家说:“这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为什么人们的认识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做出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刚才我们讲的是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那么,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呢?
情境四:社会问题猜猜猜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既然你说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要想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因时而变,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社会问题推动了二孩政策的出台? u 学生回答: u 教师活动:(教师点拨)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材料五: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旨,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u 教师活动:根本的衡量尺度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最高价值标准: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u 教师活动:(过渡)既然我们的最高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那么,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
情境六:平民英雄客车司机吴斌被飞来铁块击中忍痛停车救24名乘客 问题三: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u 学生活动:略 u 教师活动: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环节三:课堂小结 u 教师活动:今天我们的新课就就上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首先,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社会历史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体差异性要求我们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最后,主体差异性和社会历史性的要求就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u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当堂练习。我们先看一下第一题,“房子是用来住的”是2018年我国住房政策的重大调整。住房历来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其金融属性超过居住属性,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意味着政策不再助长房市炒作。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哲理有 ( )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发展 ③生产关系适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u 学生活动:B u 教师活动:第二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课铃响)同学们课后完成这道习题,现在自行下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有“人无信而不立”“一言不实,百事皆虚”等大量名言佳话传世。首届全国“诚信之星”李江福从事建筑业30年来,先后带过的农民工达14万余人次,没有拖欠过工人一分钱;对工程的每一个部位、施工的每一道工序都亲自查验把关,从不允许偷工减料,质量不合格的工序坚决返工重来。他说,“在我心目中,诚信比生命更要。”“讲诚信不吃亏,诚信给我带来了市场,也带来了朋友,使企业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是凭着良心,李江福筑起千栋“诚信大厦”,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银奖等160多个奖项书写着他付出的回报。 (2)结合材料并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讲诚信不吃亏”的认识。(12分)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李江福坚持诚信经营理念,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并严把质量关,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广大客户的根本利益;同时给自己带来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广阔市场,使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要学习李江福,树立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12分) 环节四:课后总结 板书: 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坚持真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基 体 础 现 标准 价值选择 主体差异性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 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课后习题 1、“房子是用来住的”是2018年我国住房政策的重大调整。住房历来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其金融属性超过居住属性,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意味着政策不再助长房市炒作。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哲理有(B)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发展 ③生产关系适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8年广州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有“人无信而不立”“一言不实,百事皆虚”等大量名言佳话传世。首届全国“诚信之星”李江福从事建筑业30年来,先后带过的农民工达14万余人次,没有拖欠过工人一分钱;对工程的每一个部位、施工的每一道工序都亲自查验把关,从不允许偷工减料,质量不合格的工序坚决返工重来。他说,“在我心目中,诚信比生命更要。”“讲诚信不吃亏,诚信给我带来了市场,也带来了朋友,使企业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是凭着良心,李江福筑起千栋“诚信大厦”,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银奖等160多个奖项书写着他付出的回报。 (2)结合材料并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讲诚信不吃亏”的认识。(12分)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李江福坚持诚信经营理念,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并严把质量关,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广大客户的根本利益;同时给自己带来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广阔市场,使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要学习李江福,树立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12分) |
|||
教学效果
预测 |
在设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我对教材进行整合,这就需要先布置学生自学、归纳整理并写出知识提纲,然后对案例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整个课堂40分钟时间,学生的思考、发言展示占2/3,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针对学生的不足和疑问进行点拨、总结、补充,整节课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的汇报展示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对教材知识的整合、重组、拓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培养者。但是在教学中可能出现之前学习情趣不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情趣特别高涨,积极主动的发言但又有些脱离课本知识。这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临场掌控的能力。 | |||
教学反思 | 1.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在新课讲授中灵活运用情境、案例教学法,通过创设的情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梳理课本知识;在能力拓展环节,充分运用本校学生存在的生活现象,增强了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努力营造生本课堂。高中政治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提升生活经验,扩展知识技能,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本课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探究,有效地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3.前后知识的联系不够。一个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判断能和价值选择体现价值观。在讲学的过程中没有讲清两者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 总之,这节课处处以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实际水平为依托,把教学内容生活化、情景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接受知识、主动参与能力,收到了较好效果。但也存大不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这一问题,很容易出现的空洞说教,教师需要依据所带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取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以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