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法治国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使用案例分析、自主学习、分组探讨加教师总结的方式,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
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及其特征。
理解怎样建设法治国家。
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国家的内涵及特征。
教学难点: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通过视频《法治中国》节选,思考问题: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让学生了解我国不断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开启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今天我们就探究第八课第一框法治国家。
(二)讲授新课
1.自主探究
(1) 什么是法治国家? 有哪些基本特征?
(2)怎样建设法治国家?
(3)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2.法治国家的内涵及其特征
材料:“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值得纪念的人——孙志刚。”就在2003年初春3月的一个晚上,刚刚应聘到广州一家服装公司任平面设计师的孙志刚独自出门,因没有随身携带有效证件被警察带走,最后在收容所里被收容人员救治站的护工和8名被收容人员殴打致死。
议一议
1.孙志刚案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孙志刚之死暴露出当时国家机关运行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2.《收容遣送办法》是“良法”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该法规最后被撤销的依据又是什么?
3.请结合上述对孙志刚案的反思,请定义你理想中的法治国家。(结合教材进行说明)法治国家有哪些特征呢?
结论:法治国家的内涵
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
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法治国家的特征:
法治国家应是坚持宪法法律之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的国家。
(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内涵: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原因: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2)坚持良法之治
材料: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应当包括两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王安石文集》记载道:“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都说明,一个国家是不是法治状态,不仅要看它是否有完备的法律,还必须看这些法律是否为良法。
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标准:良法应内容合理,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
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原因: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要求: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材料: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表现:国家的各项权力,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要求: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3.建设法治国家
孙志刚案用生命敲响了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警钟…那么,这条路如何继续走稳、走好? (“怎样建设法治国家?”)
(1)播放视频,议一议:你了解我国“法律保护罩”的建设进度条吗?
问题一:请总结中国法律体系建设成果及该体系所呈现的特点。
问题二:你认为中国所构建的法律体系对于建设法治国家有何帮助?这给法治国家建设带来怎样的启示?
问题1结论:
成果:中国构建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特点:呈现出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特点。
问题2结论:
帮助: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启示:建设法治国家要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2)播放视频,议一议:中国——一个以实际行动彰显根本法权威的国家
问题一:请结合视频说明我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坚持推进了哪项工作?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问题二:你认为中国推进这一工作依据是什么?这给法治国家建设带来怎样的启示?
问题1结论:
推进工作:推进宪法实施。
具体开展工作:
①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②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③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④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⑤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问题2结论:
理论依据: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启发:充分推进宪法实施。
(3)播放视频,议一议:中国——一个让“民告官”不再成为无稽之谈的国家
议一议:
问题一:你认为“民告官” 成为常态化现象的背后离不开哪些主体的积极作为?彰显了什么机制的完善?
问题二:这一现象有何积极意义?这给法治国家建设带来怎样的启示?(要健全什么机制?各政治主体应当如何担当?)
问题1结论:
①积极作为的主体:②推进依法行政的政府;③依法行使权利的公民;④依法公正司法的司法机关。
彰显了我国法律实施机制的完善。
问题2结论:
积极意义:让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启发: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提供优良公共服务。
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总结:怎样建设法治国家
①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进宪法实施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4)议一议:
结合”习语“以及对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的感悟,你认为建设法治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对国家机关: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
对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对国家: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三)总结概括
一个内涵: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四个特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三个措施:推进宪法实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两个意义: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四)及时反馈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