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教材分析
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包括两目。第一目“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阐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说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所进行的艰辛探索;阐明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2.科学精神:通过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中前进这些知识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3.法治意识:理解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 教学重难点
1.建国后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时间、标志。
3.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重大意义。4.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近代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试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企图是失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第一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第二阶段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革命有许多历史遗留任务,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系列紧迫的问题,但是,中国必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景是确定了。
新课讲授
环节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教师: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第二,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结束了自抗战以来连续12年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局面,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三,巩固民主,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新中国废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在外交上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950年和1951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批判、居功自傲等错误思想,进行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等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进行的上述工作及其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力的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能够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的。广大劳动人民真诚的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一些曾经对新中国新政权新道路抱有某种疑惑观望态度的人开始相信跟着共产党走是一条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这些成就的取得,为领导人民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及时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了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虽然经过了恢复时期的发展,但我国仍是个落后的农业国。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以及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都很低,与苏联存在差距。另外,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落后于印度。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在经济上由落后的贫穷的农业国变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教师:从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大力发展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拖拉机、船舶、车辆制造、国防工业、有色金属和基本化学工业。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大规模的开展起来。
一化三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逐步发展互助合作运动,把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的办法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对农业一样,是经过合作化道路,把手工业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上来,第二步是逐步地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当时估计完成“一化三改”的任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大约需要十五年的时间。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
(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又饱经战争创伤,国家制定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东北各省率先恢复了工业生产,开始初步的经济建设。在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抢修和新建铁路,恢复公路、港口交通和邮电通信,兴建水利工程等又促进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和工业建设的初步开展,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私营工业相比,国营工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并拥有轻重工业,并且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也优于私营企业。因此,国家办好原有的国营工业,发展工业便成为当务之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力量相对比较强大,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坚强的依靠力量和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的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的情况下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就更加重了他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这种依赖性。应当说,原有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也是中国工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这些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资金不足,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十分有限。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在这些企业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且按照国家的需要增加生产,培养技术人才,积累资金。)新中国成立之初,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加深了私营工商业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使之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国家的监督和管理,引起了它们在生产关系上的变化,从而也程度不同地开始了对它们的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为以后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在农村,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在一个时期内获得迅速发展。但是,土改后的农业经济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性质,个体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所以这种情况下,农民要新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农具,以及机器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实行分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都有很大的困难,更缺少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许多农场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党和政府提倡农民“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开展劳动互助,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中国农村在1955年下半年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这些互助合作形式,帮助广大农民增加生产、改善生活,显示出将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性,为农业合作化运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探索。(中共中央为什么在当时做出加快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决策?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开展,城市和工矿区人口迅速增加,这就要求尽快增产粮食,使国家能够掌握足够的供应。城市工矿区的商品粮,同时还要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原料,以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做出大搞农业合作化的决策,是建立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农业状况及农业增产途径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转变。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两大阵营对抗,新中国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上、经济上、军事上的严密封锁。中国不仅不可能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维持正常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争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同情和支持中国。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一边倒”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字,中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开始了密切的合作。这种国际环境,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渡段: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我们党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环节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教师展示: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也不能造。”毛主席的这段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发展工业,改变中国作为农业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严重任务。
教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课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上台后召开了苏共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摧毁了苏共意识形态的核心与支柱,破坏了苏联社会高度统一的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主导的价值观,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苏共二十大以后,西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利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掀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从苏共20大得到的最重要教育是要独立思考,应该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探索并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的看法,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写作业也是如此,照抄是很危险的,要学会独立思考。
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解决这个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可以说,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这就是八大的路线,八大的方针,八大的主题。
教师:图片展示“一五计划”时期的主要成就
党的八大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重要的意义。我们来看一些一五计划时期的伟大成就。
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1953年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成为最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1957年,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半数以上投放内地,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进。
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阔步前行。中国共产党也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如“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是他们“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革命先辈们扎根荒漠、艰苦奋斗的场景穿越时空跃然眼前。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我国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实践的时间还很短,党又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和定够的思想理论准备,后来遇到些未曾料到的复杂情况,党的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在实践中完全坚持下去。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于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再加上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现成经验,我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犯了错误,经历了挫折。概括地说,主要是:在发展生产力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犯了绝对化、扩大化的错误,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1966年至197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文化大革命”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危害是全面而严重的,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学生探究: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成就与曲折?
教师: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很难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探索过程中要求不犯一点错误,不经历一点曲折,是不现实的。中国共产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因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历史课题,不能不经历一个在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错误中学习。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坚持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前进道路。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学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虽然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教师: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与初中历史的内容十分贴近,除了教材提供的内容,教师应以丰富的知识储备给学生讲清楚前因后果,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以便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在做题的时候也能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