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
|||||||||||||||||||||||
课题 | |||||||||||||||||||||||
1.教学内容分析(本框围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讲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尤其是强调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运用马克思认识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这些理论的系统化认识不够,缺乏一定的深度、哲学认识。) | |||||||||||||||||||||||
3.目标确定(通过本框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认识的本质,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解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基础性作用。) | |||||||||||||||||||||||
4.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的含义、实践的含义 难点:实践的特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
5.学习活动设计
|
|||||||||||||||||||||||
6. 板书设计 含义
认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分类 含义 实践 特征 决定作用 |
|||||||||||||||||||||||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习题练习) | |||||||||||||||||||||||
8.教学反思与改进 | |||||||||||||||||||||||
9.学习评价设计(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学生能否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观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生专注度,评估学生学习态度;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是否阅读教材、是否小组讨论、是否联系生活实际等考察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关注学生的回答,考察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过程性评价要适量、适度,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
(依申请公开)
资源下载(付费资料请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支付下载。手机访问目前不支持微信支付,仅支持支付宝支付)
下载价格免费
请先注册登录本网站再下载(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下载资料),客服微信:aixiaozhi5 手机:199 7359 5357
常见问题
如何下载本站付费资料?
下载本站付费资料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付费下载,手机打开本网站可能无法支付成功哟。若使用手机端打开本网站支付,请选择支付宝付款,不要使用微信支付。电脑打开本网站则可以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资料下载后无法打开怎么办?
本站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本站客服微信 aixiaozhi5 手机19973595357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3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