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教材再认识的四重维度(刘石成 陈绵珊)

对思想政治教材再认识的四重维度

(作者:刘石成 陈绵珊)

本文由艾小志老师整理自“刘石头的自留地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百度搜索:小志思政网,查看海量高中政治资料!

摘 要:思政课发挥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而课程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教师不应僵化手中的教材,而是要学懂弄通用活用巧用准手中的教材,通过统筹分析教材深挖教材的各层体系,进而对教材进行重构、整合与拓展的“二次开发”,如此方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最大能动力,适生而教,适情而用,讲透理论,顺清逻辑,真抓实干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深度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  思想政治  教材分析      

  (本文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7期)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要组织教师加强教材重点难点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做好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教材乃是教学的关键要素亦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一线教师应要充分分析、重构、整合、拓展好手中的教材,巧化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但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手中教材的解读与分析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其一,过分重视教材的内容解析,忽略了教材的结构分析。在分析教材时偏重教材内容的解读与分析,缺少对教材内容间逻辑关系的研究;其二,过分重视教材的逻辑顺序,忽略了教材的逻辑重构。部分教师囿于教材编排的固有顺序,怯于依据学情学理进行教材重构;其三,过分重视教材的知识讲授,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整合。部分教师缺乏大教材观,过分僵化知识,未能将其进行归纳与整合;其四,过分重视教材的应试价值,忽略了教材的育人核心。止于应试目的,满足于学懂教材内容,未能对其进行拓展与充盈,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从四个维度对高中政治教材进行“初次深挖”进而“二次开发”,以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分析教材,既重内容更重结构

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而要想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便先得系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结构。所谓“分析教材”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对思想政治教材进行反复阅读与钻研后,借相关教辅材料之翼,对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与逻辑结构有明确的认知,进而找准知识落脚点及德育着力点。分析教材目的有二,其一,分析教材是激发教材生命力的关键。教材是搭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间桥梁,唯有分析教材,将教材各字符串联,方能化无意义的字符为互相关联的共同体,激活教材潜在生命力。其二,分析教材是激起思政课课堂活力的密钥。一味地照本宣科只会换来索然无味的思政课堂,而要扭转乾坤,便需一线高中思政课教师对教材进行系统而又全面的分析与解读,最终以此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达成对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养。

分析教材是全面系统性工程。分析教材应从“宏观结构”与“微观内容”的双角度出发。首先,分析教材包括分析教材的宏观结构。所谓分析教材的宏观结构是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以高屋建瓴的高度对教材的整体框架与逻辑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各内容之间的联结点与联结线,搭建起一个脉络清晰的完整体系。在一线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偏重教材内容的解读,而缺少对教材内容间逻辑关系的研究,知识点讲授零散化,致使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陷入理解背记难的困境。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先进行宏观的结构分析,其作用有二。第一,有利于厘清教材各知识间的逻辑关联性。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教师对教材各基本内容的相关性、独立性、互反性等本质关系有明确认知,形成大知识体系,有利于贯通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性。第二,有利于深化对微观知识的理解。立于大知识体系之上深入研究某一微观知识更易于对知识点有更全面系统的解读,亦即庖丁解牛成语的真谛所在。其次,分析教材包括分析教材的微观内容。分析教材的微观内容亦即对教材各基本内容“是什么”进行深度剖析。分析教材的微观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内容,深入理解教材而且有利于推进教材分析最优化。

微观的教材内容分析要求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时,首先对国家相关的重要文件、新课标、教材编写者及课程专家的相关解读、高校相关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钻研,进而明晰教材的编写理念以及编写特点,最终厘清教材知识点的内涵,弄清教材内容“是什么”。宏观的教材结构分析首先要求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囿于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挖掘教材,对教材的目与目、框与框、课与课、单元与单元、模块与模块之间及学段与学段之间的框架及逻辑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为零散的知识点搭建起“横纵”坐标轴。其次从纵轴出发,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一体化为线索,找准同一知识在不同学段的发展线路,着重讲解同一知识点在不同学段的螺旋式上升部分。接着从横轴出发,找到同一学段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后化零散知识点为系统知识体系。

以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为例,在钻研该教材内容前,教师应先对本册教材进行宏观把握。在纵向上,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学生们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已有所涉及,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较熟悉,故教师在讲授时应更偏重“为什么”的解读及在该制度下我国经济发展要“怎么做”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更深层次了解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在横向上,《经济与社会》教材是在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的大统领下讲述在经济与社会领域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共设两个单元。本教材的编排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展开,第一至四课呈并列结构,分别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创造财富的基本制度条件、交换平台、生产方式及如何分配四个层面的知识。在对该教材有了宏观的逻辑把握以后,教师便可开始各个击破进行微观内容与概念分析。在进行微观分析时,教师应先熟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进而认真研读新课标了解本书的总体思路,并通过阅读教材编写者及课程专家等对教材的相关解读及大学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最终对本单元内容形成完整科学的解读,对相关知识能够表达精准无误。

二、重构教材,搭建合适讲授逻辑

钟启泉教授所认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既要克服无视儿童已有的知识体系,单向地灌输知识的片面性,也要克服走向轻视概念性知识、无视知识结构化的体验主义教育的片面性。因此,一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应僵守教材顺序,而应根据实际教学重构教材。所谓重构教材是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在守正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依据教学设计理论及学生思维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的再建构。实际上,重构教材就是对教材原有知识内容的二次开发。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不应再抱着传统的“解经式教学”不放,僵化教材只会酿成本本主义之殇,故教师应依据学情、学理逻辑重构教材,实施针对性教学以达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真正实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重构教材是一项灵活建构式活动。重构教材应从“学理重构”及“学情重构”双管齐下。首先,重构教材应包括学理重构。所谓学理重构便是指教师对教材的逻辑编排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引导学生在思维层面理清知识脉络,搭建新知识结构。而部分高中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材重构时,过分重视学情重构,而忽视了学理重构,致使学生对高中思政课的认同仅停留在感性理解层面,而无法上升至思维逻辑层面的理性认同层面。学生在课上陷于情境而热泪盈眶,但课后却难于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思维逻辑上并无激起共鸣。因此,教师在重构教材时,应当重视学理重构,其作用有二。第一,学理重构有利于学生在逻辑层面理顺各知识关系,实现政治认同。学理重构重视逻辑思维结构的搭建,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来回思维扣问,实现知识的自然增长,引导学生真正在逻辑层面顺清知识关系,在意识层面认同政治。第二,学理重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实现高阶学习。通过学理重构引导学生搭建合适的知识结构,和利于实现知识迁移,达到高阶学习。其次,重构教材应包括学情重构。学情重构指教师在重构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情,适生而教。学情重构不仅有利于活化教材,发挥教材对任教学生的最大吸引力而且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思政课堂效率。

学情重构要求教师在重构教材时首先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生活情境及思维认知特点,进而针对性地确定哪些内容需讲授,如何讲授,哪些内容需重点讲述,哪些内容需多次讲述,形成个性化教学方案,最终做到在授课的过程中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形成真正适合所教学生的鲜活而又完善的全新单元结构,实现从“教学内容”向“教学实际”的华丽转变。学理重构要求教师首先对高中思政课新课标、教材相关理论著作及认知结构发展等材料进行深度研究以充分理顺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而从认知结构发展角度出发,跳脱教材原有束缚对教材内容进行学理层面的二次建构,接着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科学的钻研态度对待教材,通过师生间不断的相互扣问真正使学生达到意识层面对理论知识的厘顺、厘通与厘清,最终实现在授课过程中真正打通学生逻辑思维的任督二脉,实现教材与学生的耦合,达成理论知识内化。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例,本框的知识排列是先呈现该制度产生的背景,进而陈述该制度的内容,最后呈现该制度新在新时代的新要求。教师在讲授该框知识点时,应先熟知学情,清楚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学习中对该制度的内容已相对熟悉,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对该制度的内容可略讲,应将重心放在该制度产生的背景与及如何坚持该制度。依学情对教材进行初步重构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对本框知识进行学理重构。教师在讲授本框内容时可以巧妙借用教材内容——“这一制度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程中确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得到发展。”为索引,重组教材内容逻辑线,以“孕育”“形成”“发展”“完善”四个动词为完整时间线,指引学生对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完整的逻辑线。这是从历史大角度激发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同,如此学理重构后,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而且更能在逻辑层面厘清政党制度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适合中国,从而对该制度产生强烈的历史与现实认同感。

三、整合教材,融会贯通前后知识

奥苏贝尔根据其同化理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学习原则,其中之一便是整合协调原则。有意义的学习需要整合协调新旧知识,有意义的教材分析同样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协调。所谓整合教材是指高中思政课教师对教材现有的框架和编排进行拆分,从不同主题、不同主体对其进行重新归类和组合,从而形成大集合观点,有效对各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整合教材意义有二。其一,整合教材知识有利于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材知识具有系统性与结构性,抽离单个知识点在讲授时容易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而一旦将知识点置于上位知识体系中讲解时反倒易使学生接受。其二,整合教材知识有利于解决问题。单个知识无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而现实情境往往复杂多变,因此需要通过形成系统的结构的知识体系来解决现实中复杂的问题。这也符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课标格外强调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的要求。

整合教材是一项双渠道递进式活动。整合教材包括主题整合和主体整合。整合教材首先包括主题整合。依主题整合教材指依据教材不同的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不同主题体系。一线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时,往往局限于依主体进行整合的自觉,缺少对教材内容依主题进行深度整合的主动性,导致整合教材只是相关要素的无目的堆砌,没有最大限度激活各教材要素之间的联动力。因此,教师在整合教材时应当重视主题整合,其意义有二。第一,有利于推进教学系统化。将教材内容依主题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归整,有利于打破教学的碎片化局面,形成大教学观,促进教学体系化。第二,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依主题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教材内容的相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宏观思维及关联思维,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其次,整合教材包括主体整合。依主体整合教材指依据不同的主体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与主体相关的要素进行归整。依主体整合教材不仅有利对使教材各要素的归类有明晰的指向,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各主体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依主体整合教材首先要求一线教师在教材分析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通读,进而找准教材中的各类不同主体,最后将各册教材中有关同一主体的信息进行归类,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关于同一主体的所有知识,形成完整性的学习。依主题整合教材首先要求一线教师依教材内容或时政热点等不同要素归纳不同主题,进而以大集合视角通读教材对相关主题知识点进行全新编排,找准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框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最终引导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掌握各知识要素,真正对教材各相关知识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了然于心,达成高阶思维培养,实现深度学习。

如对必修2《经济与社会》“国民收入”要素的知识进行整合时,应先进行主题整合,将国民收入分配的三种方式分为初次分配、再分配及第三次分配。然后再进行主体整合,把与国民收入分配相关的主体分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最后从主体的角度对三个主题各自进行再整合。初次分配是三大主体即政府、企业和个人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来进行分配,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各主体在获得相关的收入以后还应按照相关法律依法纳税。在初次分配后,政府进而通过转移支付形成可支配收入从而对弱势等群体进行兜底生活保障。而作为再分配的有益补充,第三次分配则是依靠社会来进行调节,在道德及习俗等的影响下,依靠自觉的社会力量来济困扶弱。三种不同的收入分配方式及收入主体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国民收入体系。

四、拓展教材,挖掘教材多重价值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新课标亦明确提出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大教材观”盛行的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拓展。所谓拓展教材,便是指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围绕“教材”与“课堂”双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捕获信息的思维触角向外充盈教材。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化教育,深度学习亦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限于应试需求,不止于教材限定,而是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知教材然,更知其所以然。拓展教材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师奉“教材”为金科玉律的异化地位,活化地位,不断完善教材体系,丰富课堂,增添思政课魅力。

拓展教材是一个多维动态化进程。拓展教材包括拓展教材的广度及深度。拓展教材首先包括拓展教材的广度。拓展教材的广度即通过通读各类与教材相关的专著与高校专业理论教材等资源,开掘教材的广度。而一线教师普遍仅限于依据学情与高考对教材进行深度拓展的程度,缺少对与教材相关的各类专著及高校教材进行解读以拓宽对教材广度的探索的自觉,导致课堂陷入过分生活化及应试化,理论层级不高的窘境。因此教师在拓展教材时应重视教材广度的拓展。其作用有二。第一,有利于落实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第二,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材的编写难免囿于篇幅的限制,教师巧借相关的资源的“东风”,有利于为学生创设更多理解教材的情境,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其次,拓展教材包括拓展教材深度。拓展教材深度即教师依据课标、学情,借高考的难度拓展教材的深层意蕴。拓展教材深度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高效掌握教材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

纵向拓展教材深度途径有三。第一,教师应精读新课标,领悟教材核心设计理念,找准哪些教材知识需要进行扩充,如何进行扩充,以更好引导学生掌握;第二,教师应对各年高考考核特点与方向进行研究,找到其考核评价规律并依其进行教材拓展;第三,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拓展。横向拓展教材深度途径有四。其一,教师应充分阅读与教材相关的各类著作,对书本的相关术语与逻辑理解到位;其二,教师应熟读教材主编及参编老师发表的有关教材的文章或撰写的专著;其三,教师应钻研大学相关教材以读透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通过大学教材延伸高中教材,从而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高中政治教材;其四,教师应依据时政热点,引入最新时政信息拓展教材,将思政微课堂与时政大环境相融合。

以高中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三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为例,教师在讲授该框的内容时,应先熟知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并根据高考考核的难度以及学生理解的抽象度等因素,从而对本框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本框作为高考的高频考点,教师应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深度为基,教师还应当熟读相关著作及大学教材,不断拓展本框内容的广度,除了熟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还应明白为什么同一性是相对的,而斗争性是绝对的?拓展熟读毛泽东的《矛盾论》、马工程系统教材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对本框的知识点有详尽的解读的专著与教材,便可知晓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是因为只有当某种特定条件具备时,矛盾双方才能共居一个统一体中,具有同一性,当条件消失了则不再具有同一性。所以,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09)

[2]刘石成,叶静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的四个维度[J].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12):3-6.

[3]刘石成,陈潞. 问题情境下的探究型思政课堂构建——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09):7-10.

[4]吴筱玫.核心素养导向的备课[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8

[5]马克思主义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 著, 2020

————————

转载自公众号:刘石头的自留地(ID:gh_36de6748c80b)

常见问题
如何下载本站付费资料?
下载本站付费资料需要使用电脑打开本网站付费下载,手机打开本网站可能无法支付成功哟。若使用手机端打开本网站支付,请选择支付宝付款,不要使用微信支付。电脑打开本网站则可以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
资料无法下载怎么办?

下载本站资料,请不要使用微软Microsoft Edge浏览器,请使用其他浏览器,比如360浏览器QQ浏览器2345加速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等非Edge浏览器。

资料下载后无法打开怎么办?
建议使用2345压缩软件解压文件,https://haozip.2345.cc/
使用WPS打开PPT和word文档,https://www.wps.cn/
本站客服人员联系方式
本站客服微信 aixiaozhi5 手机19973595357
本网站部分资料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精品付费资料为本站原创或者第三方教师投稿资料。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咨询本站管理员(微信:aixiaozhi5)。精品原创资料需经过本站同意方可转载,否则构成侵权。如需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按照如下格式注明:本文转自小志思政网,原文链接:https://www.gaozhong360.com/21658.html
0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