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框架和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深入贯彻和落实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根据本教材的性质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本教材主要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思想,教材一开始就全面地介绍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经济发展新思想和经济发展新理念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思想。
2.始终坚持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编写者加以认真学习,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始终加以坚持和反映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魂,以智育为基础,坚持五育并举。
尤其是特别注重结合教材特点发掘劳动教育的价值,教材在第一课和第四课、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均着重向学生强调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个人获取收入的基本途径,帮助学生学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OR1崇高、最美丽的信念,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3.充分落实和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编写者按照“八个相统一”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教材,例如讲基本经济制度时,编写者讲清了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也讲清了如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编写者坚持讲清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编写者坚持讲清政府的经济职能,改变了把一切政府职能都叫宏观调控的传统错误,这个错误一直弥漫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界;编写者不仅清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而且围绕现代经济体系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具体讨论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五大新发展理念;在论述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时,不仅介绍个人收入获取与社会保障的基本知识,更结合我国实际,讨论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二、框架和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每一个基本知识点的讲授上,我们都是借助于生动活泼的情境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养成能力,形成素养,做到润物细无声。应该说,整本教材的编写努力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性,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
总之,根据前面的三条原则,《经济与社会》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教材呈现方式选择的基本理念:四化三贴近两尊重
“四化”是指优化情境、强化活动、深化辨析、淡化定义。
“三贴近”是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两尊重”是指尊重学科逻辑,尊重生活实践逻辑。
“四化”——优化情境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材创设的情境,通过一个个典型的鲜活情境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素养。编写者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教材的情境设计:
1.对情境素材的优化。
教材创设的情境均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或问题,它们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反映的充分性、内容教学的适切性和妥贴性,同时还具有学生认知的兴趣性、学习的启发性。
2.对教材情境分布结构的优化。
受制于教材的容量和教学规律与认知发展规律,教材不可能都是复杂新颖的、不良结构的情境。思想政治课教材依据情境的复杂程度、新颖程度、不良结构程度,对情境分布进行规划。凡是涉及陈述性知识的,一般采用短小精悍的简单的熟悉情境,而且结构良好;凡是在课文中涉及程序性知识的,一般采用简单的新颖情境,并安排一部分结构开放的情境;凡是单元综合探究的情境,一般都是复杂新颖的情境,而且许多问题情境结构开放。编写者力图通过构建结构复杂新颖程度、不良程度不等的情境序列以循序渐进地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四化”——强化活动
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把思想政治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通过“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培育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这一定位是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是对教材呈现方式的规定性要求。教材编写者为了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这一定位,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两方面的努力。
1.设计教学功能不同的探究性活动序列。在每一课每个框题的每一目均设置一定数量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各种真实的活动,让学生在思辨、辨析中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发展关键能力,养成正确态度。每个单元设置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源于真实社会生活的典型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借助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每一课的“探究与分享”侧重课堂内的各种活动,基本功能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某一知识;“综合探究”强调的是课堂外的活动,或者说,以课堂外的各种活动为主,主要功能在于知识的综合运用。
2.活动学科任务化。如何实现活动内容化?那就是必须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任务(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注入到思想政治教材的学习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完成学科任务活动来发展某一具体学科素养
“四化”——深化辨析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材,必须凸显积极价值引领的意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内化于学生之心。为此,教材借助典型情境设置议题,评析展示的观点,在比较、辨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中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思想政治态度,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引领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能依托隐性知识能得到很好理解的,不需要下定义
“四化”——淡化定义
淡化定义不是指不要定义,而是指尽量采用描述性定义(基本概念依然采用严格的定义描述其本质);淡化定义不是放松对科学性严谨性的要求,而是根据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特点和本学科高中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再突出对概念定义的字斟句酌式的辨析,而是根据统筹大中小德育的原则,将这一任务留给高等教育阶段;不再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生成对概念的认知。(关于概念定义的三种处理方式)
“三贴近”
“三贴近”是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即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这是在上一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教材编写中采取的成功做法,深受广大中学生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欢迎。
《经济与社会》教材继承这一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做到润物细无声。
“两尊重”
“两尊重”是指尊重学科逻辑、尊重生活实践逻辑,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教材。学科内容的整体设计符合知识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立足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体验、感悟、辨析、探究中获得真理,感受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建设中的巨大力量。
本教材在编写中高度注意大中小德育一体化,避免机械重复,避免因为协调统筹不好而光螺旋不上升的长期固有疾病。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有些主题必须重复,但我们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避免机械重复,做到螺旋式上升。
《经济与社会》教材的编写在这个方面做了比较大的努力例如:在讲基本经济制度时候,初中教材也介绍了,但初中教材主要介绍是什么,即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作用,高中教材没有机械重复这一点,而是侧重讲为什么和怎么做。同样的,与其他阶段的各科教材相对照,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教材重点介绍它怎么运行以及运行的条件,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教材侧重介绍如何治理和完善。
针对经济发展思想和理念,本教材侧重于怎么在经济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针对个人收入分配,本教材侧重介绍个人收入获取的途径以及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针对社会保障这一新增加的内容,我们的教材侧重介绍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主要形式和如何完善社会保障。
内化的表现,知识结构化,语言化,掌握学科思维方法
四、框架和体系设计需要回应的关键问题
如何体现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要义有三条:一是对学科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二是对学科知识的内化,三是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程在每一课设置两个框题,讲述基本概念与原理,而且是通过典型情境设置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知识的选择强调“基础性”,强调“少而精”。
强调学科知识的整体逻辑性,通过设置综合探究,确定学科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强调学科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探究问题的设置高度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
通过设置探究与分享活动与综合探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内容设置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在编写两个综合探究时,在撰写综合探究的目标时候,没有从形式上拘泥于课标提出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喊口号,做到了“心中有素养、笔下无素养”,本教材的综合探究目标部分没有高喊思想政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但是无一不是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把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口号化,而是把它转化成为了具体情境中的任务及其表现,即教材写的是素养的表现,但指向的却是思想政治学0R1科核心素养。(另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注重中国北京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五、教材的体例结构
教材包括两个单元、四篇课文,包括两篇综合探究。
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框题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框题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框题1: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框题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综合探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时分配:
总计18学时,每个框题2个课时,合计16课时,一个综合探究一个课时,合计2课时。
六、教材的整体逻辑结构
我们编写这本教材时就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和理念: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为一个逻辑连贯的有机整体,避免教材内容的零散化。
当我们写作第一课时脑袋中呈现的场景是: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我国生产与创造财富的基本制度条件。
第二课则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我国财富的交换舞台。
第三课则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我国的财富如何才能高质量增加。
第四课则通过我们每天接触的财富,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我国的财富如何分配与再分配的。
可以这么说,本教材围绕“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这个主题分别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国家物质财富的生产背景、交换、生产、分配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本教材立足于高中教育的特点做到既有重点,又有整体性或完整性,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财富“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教材围绕着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结构化与整体化。
七、教师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1. 典型情境的创设能力。
2. 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
4. 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整合(形成基于学科基本问题的问题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结构化,理性形态的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的整合)。
培养学生学会从简单情境迁移到复杂情境,从熟悉情境迁移到陌生情境,从结构良好的情境迁移到结构不佳的情境。
来源:高三政治教学网